第三节 双因素理论——最需要的,才是最有效的(2 / 2)

加入书签

通过调查统计,赫茨伯格发现工作中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通常是这样五种因素:工作中的成就、对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赏、工作本身的魅力、工作的责任感和因工作取得的进步。

调查到这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发现。真正突破在于,后来发现上面这五种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即便缺少也不会引起员工不快。令员工感到不快的,不是这五种因素的力度不足,而是另外的因素在起作用。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赫茨伯格发现,员工的不满往往是另外五种因素引起的:组织政策与管理方式、上司的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

这些因素的作用时间都很短,并且很难成为员工满意的因素。即便这些因素已经充分具备并且强度很大,也只能消除不快,很少能增加满意。

正是发现了这样两类截然不同的因素,赫茨伯格才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中的成就、对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赏、工作本身的魅力、工作的责任感和因工作取得的进步等,如果得到满足,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热情,对于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常常是一个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办法。研究表明这类因素解决不好,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它虽无关大局,却能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因此,赫茨伯格把这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而导致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则多来自于周围环境,如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司的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这类因素的改善,只能防止员工因为不满而产生的工作损失,能起到预防作用,却无法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由于这种因素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因素,因此被称为“保健因素”。

从“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是“保健因素”,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防止产生问题,但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也就是说,要满足员工的需求,要从组织政策与管理方式、上司的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这些方面入手,对员工进行激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