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结构(2 / 2)

加入书签

幼儿教育简单化的倾向带来的后果,就是夸大幼儿教育的后续效应,误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一切。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后果是无端地增加家长和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最终,是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给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学前儿童带来新的消极后果。

众所周知,揭示早期经验对人生的重要性,是弗洛伊德对儿童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之一。问题不在于早期经验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否有影响。而在于如何影响。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早期经验留下了可以直接追溯的痕迹。早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与后期感到受虐待的倾向有某种直接联系。

第二种更为重要的方式是,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这种发展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停止时间。因此,事实上我们很难划分所谓早期与后期的反应的联系,更不能一一对应地去解释早期行为与后期行为的联系。重要的是应从整个性格结构上来理解后期行为。因为性格结构不仅受早期行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受到以后各因素的重要影响。事实上,平静的、心态平衡的人不会成为心理失衡的受害者,受害者只能是那些为内在冲突所撕裂的人。一个人的性格结构越不稳定,就越容易受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扰乱,使心理失去平衡,呈现出焦虑、消沉或其它病症。

霍妮的观点对我们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她告诉我们,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结构,是一个人适应生活的变化、抵抗重大变故、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我们无法预料一个幼儿在他的生活道路上会碰到什么人和什么事,无法在幼儿园的几年生活中,为他接种全部的“人生疫苗”,也无法为他们设置能穷尽各种可能的应急预案,使他们避免生活的困扰和磨难。只有尊重儿童教育与发展的规律,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人文环境,把游戏、体验和学习的权利真正地归还儿童,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儿童,才能使孩子们形成健全的性格结构,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长大后成为社会的健康一员。

可见,真正的幼儿教育应该坚持科学性。尽管在幼教界,时下有人主张批判“科学主义”,但我认为,在我国的幼教界,是否存在科学主义,本身就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的问题倒是应该提醒幼儿教育不能在迷信状态中进行。我们不能指望用一些不着边际的口号来代替真正的教育。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维护幼儿的切身利益,在科学的发展理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做好幼儿教育。坚持幼儿教育的科学性,首先就要明确幼儿教育的目标,说的具体点,就是我们希望幼儿长成什么样子。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性格结构健全的儿童,应该是健康活泼、开朗乐群、热爱自然、好奇探究、乐观自信、礼貌自守、适应环境变化、个人风格鲜明的人。盲目的“口号教育”只能泯没幼儿的天性,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教育目标。

说到底,专业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是离不开科学精神的。

2008年9月5日

(原文载《教育导刊》2007.1)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