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橱趣事(1 / 2)

加入书签

“书橱”趣事

2016-05-15 作者: heyang2012

“书橱”趣事

“书橱”趣事

吴大东的父亲,叫吴成荣,排行第三,与我父亲年龄相当,我叫他“三爹”。

三爹因为识字,还能写一手远近闻名的正楷毛笔字。在文盲充斥的农民中,是很特殊的人物。他喜欢咬文嚼字,能够背诵《诗经》,还能够知道《论语》中的某一句话出在哪里。与人们谈论起来,总是引经据典,村上人称他为“书橱”。

由于他能写一手好毛笔字,每逢春节,人们总找他写春联;谁家娶亲、嫁女,需要动用文书时,也总是他的事。他写这些文字,都是先拿出底本,除掉时间、人名和称呼以外,都按文照抄,不更动一个字。因此,他用毛笔写字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三爹是新旧文化交替时代的人,虽然读了几年私塾,却没有上过“洋学堂”。又没有“与时俱进”地接受新事物,虽然“满腹经纶”,却不会写“白话文”。有人想请求政府帮助,一般总要写个申请、报告之类的文章,他却无法完成;就算勉强写了出来,送到政府去,也会被退回来,叫重新再写。因为他那没有标点符号和段落,又之乎者也的文字,政府办事员无法阅读。有时候,人们请他写张领条、借条,也算给他出了难题。这样做了几次以后,人们要写类似的应用文时,宁可找识字不多的在:校学生,也不找他了。

三爹的老家在对河的古镇上。他祖父时代开创了个塘坊,到他父亲时代,塘坊已经小有名气,虽然还是辛苦劳作,小日子过得却算优雅。因此,他读私塾到十四岁,十五岁在自己家的塘坊里做小老板,也学做制糖手艺。十七岁,成亲了。那时候,他家有门面房两间。作坊房子四间,还有应用的器具。日本鬼子来的时候,把古镇烧了个尽光。他家因为遭到了兵燹,突然变成了赤贫。在镇上无法生活时,找朋友关系,夫妻俩来到了我们村上,租赁别人土地,做起了农业。

他家刚来的时候。只是搭了个鸭屁股草棚住着,多年以后,才做了三间草屋。为了生活,三爹安心做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农业劳动,到我上了小学时,已经与村上出生就是农民的人没有区别了。

三爹乐意带我们才读书的孩子做文字游戏,说一些他感兴趣的文字上的事情。他所以要这样做,是有他特殊原因的:因为村上与他一样的农民们,几乎都不识字;关于文字的乐趣,他与这些人无法交流。孩子们虽然对社会上的事很懵懂。却是在学校里学习文字的人,谈得高兴时,也喜欢文字的乐趣。这便成了他理想的交流文字乐趣的对象。他认为只有这样,感情上才算有了落足之处。

由于三爹喜欢与学生们交流,每当晚上,或者是他不下田,而学生又不上学的时候,不是学生们到他那里去听他说事,就是他到某个学生家里聊天。在聊天时,他常常谈起他家在镇上曾经的日子。显得一副留恋难忘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在煤油灯下,他写了一组字,说这是写孔夫子故事的诗。特别叫我读给他听。可是,我仔细看了他写的文字,却没有办法读出诗句来。他是这样写的:

长书诗一首

作鲁国人不

今是孔七是

陈本圣日才

在困粮无子

……成不念

我说:“这是什么诗啊?我不仅念不转,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笑了笑说,这是转体诗,你们读书读到今天。连转体诗也不会念吗?我说:“我们读书,只是识字,不怎么学习诗,更不知道还有‘转体诗’的事。”他说,这也难怪了,让我念给你听吧:

“孔圣本是鲁国人,七日无粮困在陈。今作长书诗一首,不是才子念不成。”还说,这首诗,从中间的孔字开始,围着字转,只要不转反了,是不难读的。

我看他这首诗文字的排列方法,觉得非常新奇,因为这样的排列很少见,我当时还没有见过,哪能阅读呢。于是,他哈哈大笑,说,这叫做文字游戏。这样的游戏可有意思呢。你们孩子,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所以,孩子们是应该要虚心学习的啊!接着给我们讲了孔夫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七日无粮的故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