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他悄然告诉我(2 / 2)

加入书签

“要讲感性的,就不多费口舌了。你前一段时间一定看过根据曹桂林的同名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改编的电视剧,听说这部电视剧轰动了北京。电视剧中主要角色王起明到美国后的景遇,与我的情况差不多。”他说着,一口接一口地吸烟,团团铅灰色的浓雾锁住了他的头颅。看他那凝思的面容,此时已陷入往事如烟的追溯中。

“你初到美国也在餐馆打工?”

“嗯。”

“你在美国的姨妈,也和王起明的爱人郭燕的姨妈一样,把你放在一个贫民窟样的住处就撒手不管了?”

“嗯。”

“后来你也干起了织毛衣的行当,并且也‘发’成了老板?”

“这点倒不雷同,我后来干的还是餐馆生意。”

“‘发’了没有呢?”

“开始‘发’了点,后来又穷困潦倒了。”

“为什么?”

“是被同去美国的一个朋友挤垮的,这点又和王起明的人物关系不同。”

“你爱人没有跟你一起去,当然也就没有婚变一说了。不过,我问你,你老兄在美国生活了四年,有没有遇到阿春那样的女人呢?”

“有。不过都是逢场作戏。不像王起明与阿春那样投入。”他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一种伤感,道:“王起明的婚变是在美国,而我的婚变却发生在国内。这事儿不怪她,都怪我,尽管我变成被抛弃者。”

我怕再顺着这条线索谈下去会加重他的心理上的枷锁,急忙地说;“下面讲点理性的吧。”我一下切断前面的话茬口,不然,话会越说越荤。

“要讲理性的,其一,就是明白了为什么一个中国人对一个日本人则是英雄;而三个中国人对三个日本人则变成了孬种的真谛。”

“那其二呢?”

“就是由我们的文明古国获得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专利却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倒成了‘国粹’,人与人的利害是个透明体。”

“还有其三吗?”我怕他的话撞上“地雷”,急忙引开。

“这其三,也是四年最重要的心感身受,即能够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国这类国家自立自强的华人和华侨,个个都可称得上是精英人物!”

“能说具体点吗?”我现在已是“侨”字圈儿里的人,自然对他字字珠玑般的话语倍感兴趣。

接着A兄向我坦露心迹地说,过去他看到从美国回来的姨妈财大气粗,神气活现,很不服气,认为自己如果到了美国,照样摇身一变成为富翁。结果为了获得这种证实,他去了美国,才感到美国是个“优胜劣汰”达到极至的国度。A谈到这里,哑然一笑,像是自嘲,又像是折服,压低声音告诉我,他将马上着手写几部反映华侨和华人在美国奋斗的长篇纪实小说,塑造一个华人群体,形成一个系列,其中的人物有的聪明绝顶,学富五车;有的机巧乖张,谋略过人;有的含辛茹苦,卧薪尝胆;有的敢当冒险家,虎口拔牙;有的身陷泥淖,浪子回头……其可读性绝对不亚于《北京人在纽约》。他的话虽非慷慨激昂,却洋溢着一种勃发的律动。

此时,我理解了A兄美国之行的真实意图,禁不住兴奋地给他肩膀一拳:“嘿,真有你的,到时候我要先睹为快!”

断想录:本文中的A兄到美国当“洋打工”,旨在了解“黄金帝国”的社会底蕴,无疑对今后的创作大有裨益,可他却又失去了许多,其中包括与妻子的离异。人生啊,为什么带给人的都是难以弥补的缺憾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