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对应偏差——一言一行,都关乎品质(1 / 1)

加入书签

第六节 对应偏差——一言一行,都关乎品质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六节 对应偏差——一言一行,都关乎品质

当领导者表现出某一方面的言行时,追随者常会认为这是领导者内在品质的必然表现,这一点在领导心理学的归因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归因,是指人们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或事件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发生于群体之中的归因过程,使得群体成员得以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

但是,和对其他个体行为的归因一样,人们在对领导行为进行归因时,很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对应偏差错误”。所谓对应偏差错误,是指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的品质或能力的现象。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是公司的一位新职员,有一份策划案要赶在明天交给上司,但是你苦思冥想,死活做不出来。于是,你就去问旁边一个到公司时间比较长的同事,想让他给你点建议。但是,这个同事却推诿说他现在有点忙,并让你去问其他的同事。这时候,你会在心中作何感想?是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来的时间比我长吗!”还是认为“他现在确实比较忙,要不然也不会不帮忙的。”我们的经验和事实均证明,尽管当时的情况是该同事确实很忙,但大多数人仍会选择第一种想法,认为该同事自以为是,不肯帮助自己。

对领导行为归因的对应偏差错误,虽然也会使追随者对领导者所犯的错误作内在归因,但是,更多的时候,追随者倾向于将领导所表现出来的有效领导行为归因于其各种潜在的气质,认为这种气质反映了领导性格中的稳定特质或本质。当领导者给人的感觉越是与众不同或鹤立鸡群时,这种对应偏差效应就越是明显。

由于对应偏差的存在,那些被追随者主观上认为有重要性和独特性的人们——也就是被追随者认为是领导者的人们,就可能被赋予一种与其身份不相称的影响力,其行为也被归结为某种气质。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当人们认同一个群体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是否具有成为该群体成员的资格十分重视和感兴趣,同时会表现出对该群体原型特征的敏感,并会注意到其他群体成员在该原型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各种微妙差异。因此,那些最具原型特征的成员,也会在群体环境中招致最多的关注。从主观上讲,他们显得重要而独特,或者是与其他较少具有原型特征的成员相比,他们显得与众不同。

我们同样已经知道,那些具有较多原型特征的成员,会由于其相对较多的原型特征而表现出影响力,并且,他们还会积极地采取实际行动来向其他人施加影响,作为双方相互社会吸引的结果,他们会获得其他成员的遵从。

其他成员的遵从这一行为所具备的领导性质,再加上具有高原型特征的成员所拥有的相对重要的地位,导致了其他群体成员的内在归因,即将领导的本质归因于其内在的领导能力或超凡的魅力。

比如,在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中,陈胜吴广本与同行的900多人一样,都是被秦朝征发到边疆戍守的贫苦农民。当他们因为大雨延误了行程,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按照秦朝的法律有可能被杀头时,大家都很害怕,都不愿意这么白白地去送死。但是,其他人的不愿意送死只表现在心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陈胜吴广不同,他们站出来,号召大家揭竿反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那个由900多不愿送死的贫苦农民所组成的群体中最具原型特征的人。因此,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显示出不一样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他们又付诸实际行动——带头杀掉军官,来强化了自己的这种影响力。这些导致了其他农民的内在归因,认为陈胜吴广确实有才能,有魅力,从而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们出生入死。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久而久之,群体——尤其是稳定群体中的那些具有高度原型特征的成员的行为,就被归结于该成员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其所占据的位置的原型特征。结果,群体就为领导者构建了一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区分开来,并强化了发生于群体之内的、基于身份的结构性分化——即领导者和追随者分化——的观念。

这样一来,在那些较少具有原型特征成员的衬托下,领导者不管是在权利还是在个人魅力方面,都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对应偏差效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