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基业 (上)(2 / 2)
四个条件都很简单,白纸黑字在各家学校门口贴着,第一,年龄要高于十七岁,除大学之外,其他学校皆读到了最后一年,第二,身体健康,无眼睛、耳朵或者四肢上的残疾,第三,识字超过了两千,能算百以内加减乘除,并且能通读并解释淮扬目前的各项律法,第四,有志于振兴华夏,纵百死而不旋踵。
至于学子的出身、籍贯、父母所从事行业、家族中是否有人曾与大总管府为敌等,则一概沒有列入大总管府的考虑范围之内,反倒在告示底部郑重标明,各级衙门和校方不得因为学生出身而阻碍他去大总管报名,否则,必追究到底。
这一条注释看似画蛇添足,却令很多年青人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华夏民族自汉代以來形成的传统,就是通过当官出仕來证明一个人是否优秀,所以,除了极少数志向高洁的隐士之外,基本沒有读书人愿意长期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白身,而商校和府学当中,特别是前者里头,有很多学子都是因为其长辈曾经站在了大总管府的对立面,导致这辈子已经失去了出仕的希望,猛然间发现,大总管府居然“饥不择食”了,当然要牢牢地将机会把握住。
在他们的影响下,扬州、淮安、高邮和集庆等地的一些旧院落里,暗暗形成了除了青壮和适龄学子外,第三股兴奋的潮流。
“淮安军要北伐了。”
“大元朝的气数真的尽了。”
“皇上和皇后、太子三个,夫妻反目,父子相残,自己非要往绝路上走,这老天爷,岂不是真的给朱屠户开了后门儿么。”
“真天子自有气运在,想当年,汉高祖不过是一个地痞,天下照样姓刘四百余载。”
“唉,造化弄人啊,早知道天命在他,大伙嗨。”
曾经为了名教正统而战的士林翘楚们,曾经恨不得元军将“红巾贼”犁庭扫穴的地方土豪们,还有一些被抄沒本钱,却侥幸留下性命的前盐枭们,看着自家晚辈收拾起书本,兴致勃勃地准备去大总管府应募的举动,此刻眼睛里的期许,居然多过了愤懑和不甘。
改朝换代么,常见的事情,唉,朱屠户已经露出了真龙天子之气了,难道大伙还能继续跟他对着干,那样的话,非但耽误了自己,而且耽误了晚辈们的前程,所以,与其执着于过去的仇恨,不如放开眼界往前看,毕竟除了失去了一些旧有的特权之外,这几年,大伙的日子还算过得去,而朱总管所推行的平等之政,也沒像大伙先前想得那么可怕,只要你不试图螳臂当车,大多数情况下,新朝比蒙元还要跟更讲道理一些,至少不会动辄闯进家里來杀人,动辄将你给抄家灭族。
注1:明代文献《使琉球录》嘉靖、万历出使琉球的记录,从福建到首里(即现在的那霸)需要七昼夜,慢则十日可达,可以推算航速大约在一昼夜行八十多公里到一百二十公里之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