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诗、礼、乐(1 / 2)

加入书签

立信,对於孔子而言,不仅是个人的美德,而且是一个基的政治原则。:「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德治,孔子认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无耻」的社会隐忧,所以才提倡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彻底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才是经世济民的正途。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况孔子教学的项目有四:、行、忠、信。

,指诗书礼乐等古代献;行,是德行;忠,意指尽心尽力;信,即為诚实无欺。

孔子对於古代献十分重视,尤其是诗、礼、乐。他认為这三项学问对於人的性情养成非常重要。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诗,可以使人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使人进退得宜,进而可以立身於世;乐,可以使人养成完美的人格。

学不厌、教不倦,使孔子成為中国的「大成至圣先师」。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多至三千人,从《论语》书上看来,他教导学生的只是人生日常所必经问题的解答,以及人与人相处所必备条件的阐明。

其道合理而平凡,易知易行;然而用之於身则身修,用之於家则家齐,用之於国则国治,用之於天下则天下平。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十哲: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顏渊)、閔损(閔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在言语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在学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十哲以外,在学方面出眾的有顓孙师(子张)、曾参(子舆)、澹臺灭明(子羽)、原宪(子思)、公冶长(子长)、樊须(樊迟)、有若(子有)、公西赤(子华)。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结辑成《论语》,是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献。汉代定型的《礼记》一书中也曾记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学》 及《中庸》等)。又有记录孔门思想的《孔子家语》一书,传统上被认為多偽撰,但近年渐得学界重视。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反映亚圣孟子思想的《孟子》一书合在一起撰写了《四书集注》,是谓四书。

四书与《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易经)、《春秋》五部经典合称「四书五经」,乃儒家学说之核心经典。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黷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復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為中华化的代表人物。

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武而下。修《春秋》自桓、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而下,孙五伯也。」

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為「中国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化」。

钱穆亦认為「孔子為中国歷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歷史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歷史化又復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歷史进程之指示。中国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

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中国国父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