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明报易主(1 / 2)

加入书签

在82年之后,金庸开始频繁的在燕京、伦敦等地奔波,对于《明报》的管理,已经逐步的淡出,在获悉了张少杰最近外汇投资上,发了一笔横财,便开始找张少杰谈,表示有意将《明报》股权售给张少杰。

《明报》创立于59年,在香港的许多老牌报纸眼里,这是一份比较新的报纸。但是,到了84年的时候,《明报》已经位居香港报业的龙头。

香港几乎每天都有小报社成立,也不断有小报社破产。这些年,涌现过的报纸恐怕的数以千计,如今,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

《明报》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其实也是靠当年金庸每天坚持不断连载《神雕侠侣》,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报纸的老板查良镛,和名声赫赫的武侠大家金庸居然是同一个人。香港读者都奇怪,最红的武侠大神金庸为何会给一家名不经传的小报纸独家连载小说。

直到《明报》成为了香港报业的一匹黑马之后,金庸和查良镛是同一个人,才开始曝光出来。

当年金庸虽然靠武侠小说吸引读者,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他是希望更多的读者关注《明报》的头条新闻,以及关注《明报》上的评论文章。在《明报》创立20多年之后,当年金庸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由于《明报》中立的立场,使得发出了一些很独特的观点,深深的吸引了大量的香港社会人士关注。哪怕是不赞同《明报》观点的其他政治立场人士,也成为了《明报》的读者,久而久之,内地、台湾的媒体,也不断的转载《明报》的文章。甚至,在海外,《明报》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现在的金庸已经不需要用《明报》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上的观点了。在中英香港谈判中,金庸以及作为香港社会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人士参与这个历史姓的谈判。甚至在未来,香港起草《基本法》的时候,金庸也会在法案上,书写自己的政治理念。

甚至,由于考虑《明报》老板的身份,使得金庸在政治上有点束手束脚。为此,将《明报》转让给自己信得过的人,也是比较恰当的时机了。

“《明报》在你手中,我比较放心。虽然,我知道,未来《明报》的发展,多半不再是以我的理想为方向。但是,少杰你的理想,却是我所欣赏的!”金庸笑道,“过去,我给《明报》留下了一堆的个人烙印,原本,早期的《明报》读者,都是为了看武侠小说找乐子的。我偏偏要将《明报》的方向,向沉重的时事、政治上拉。我也一直想,如果当初迎合读者的想法,将《明报》朝着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向引进,那将是怎么样的场景!”

张少杰笑道:“现在《明报》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关心政治、社会的,有版面给他看。关心历史、地理的,也是有的看。娱乐、小说,也都是有专门的版面。《明报》这个旗舰报纸,没有必要进行大幅度的改编。改变的更多是《武侠与历史》、《明报周刊》等等其他的杂志。”

师徒两人,在《明报》的转让上,显得非常的随意,没有锱铢必较。金庸开出了5亿港元出售其持有的65%明报股权。

以眼下的明报集团的资产来计算,肯定的卖的贵了。但是,如果考虑到将来明报上市会价值二三十亿,那么现在卖的确实便宜了一些。

在金庸转让了65%股权给张少杰之后,现在的明报集团。张少杰掌握的股权数量,已经达到了80%,已经完全控股明报集团。

而剩下的沈宝新,以及明报的许多小股东加起来掌握的股权,才不过是20%股权。没有人能够在董事会,对张少杰指手画脚。

而金庸辞去了明报集团的主席职位之后,保留了董事会荣誉主席,以及明报集团董事局顾问的头衔。

不过,金庸已经表示,今后如果不是明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不会对明报的经营指手画脚的了。

——————12月3曰,张少杰入主《明报》集团,召开了公司董事局换届之后的第一次董事局会议。在会议中,张少杰提名沈宝新担任明报集团总经理,胡波担任明报集团编辑部总编。

在会议中,沈宝新宣读了今年以来明报集团的发展。

83年明报报业集团,前11个月,创下了营业收入5.6亿港元的新高。主营利润,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亿港元。

预计今年全年的营业收入突破6亿元难度不大,而净利润1亿以上,已经确定!

公司新开设了《奇幻与仙侠》、《都市异能》,两份小说品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