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世道人心(三)(2 / 2)

加入书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朝廷的调任文书送到余姚时吴县令还蒙在鼓里,他听到调任二字后直是欣喜若狂,当即换了特地熏了香的青色官服去接领文书。

弘治天子还是很厚道的,并没有专门下一道圣旨责斥吴县令,故而吴县令也不需要大拜谢恩。

打开文书一看,吴县令却是脸色煞白。

他本以为这次献上喜报会令天子龙心大悦,一番擢升便在眼前,谁曾想等来的却是一个平迁。说是平迁,实际就是暗降。吴县令一想到路途遥远的肇庆险些一口老血喷出来。

怎么会是这样?陛下看到奏疏怎么会命令吏部下一份这样的调任?

吴县令悲愤欲绝,却不敢耽搁。文书上有即刻调任四个字,也就是说吴县令必须马上卷铺盖走人。

他当然不会知道这是王、谢二人的家书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是王华、谢迁两位大佬对天子的判断施加了影响。

王华是成化年间的老臣,谢迁更是在天子还备位东宫时就担任侍讲,那是何等的老资历,岂是区区一个余姚县令能够比拟的。

换任何一个正常人做判断,肯定是愿意相信与自己相熟的人罢?

归根到底吴县令是低估了王、谢两家的实力。

这两家在余姚都是世家望族,虽然因为家风严厉平日里行事低调,但再怎么低调一旦发力也不是一小小县令能够招架的。

何况吴县令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把自己要陈写奏疏的事情事先告诉了谢慎。

他以为分一点汤给谢慎,少年就会感恩戴德,却忘记了这本身就是谢慎的功劳,而他才是那个要从谢慎手中把功劳夺走的人。

一番交战下来,王华、谢迁齐齐发力,吴县令便理所当然的成了炮灰。

可怜吴县令到把县令印信移交给本县县丞时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慨叹长吁不已。

肇庆比余姚离京师更远了,吴县令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臣子一旦被天子厌恶,那短时间内肯定是没有升迁的可能。

要想升迁,说句大不敬的话,吴县令只能寄希望于当今天子驾崩,新皇帝即位。

不然,吏部的那些官员怎么敢给他中上的考绩?

天子没有给吴县令降旨是因为他对吴县令很厌恶,不想多说一句话,可是却是给谢慎、谢丕、王守文三人降了旨意。

这在大明朝可是破天荒的。

要知道三人不过是秀才功名,却是得到了大明朝天子的恩旨,这可是值得向世人夸耀的。

当然谢慎也知道这次他的沾了谢丕、王守文的光。

若非他二人当机立断写家书搬救兵,恐怕这海涂种植棉花的功劳就真的要被吴县令夺去了。

......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