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惩戒蒙味(2 / 2)
向神灵请教,要诚心诚意;割草伐木开荒,要脚踏实地;诚心娶妻成家,要以礼相待。一个“诚”字,道出了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秘诀。诚心真心可以感天动地惊鬼神,所以古人在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时,不仅有无数真实的体验作铺垫,而且也包含着对人的能力的自信。相待以诚,大概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之初最朴实的道德伦理准则。为了使人们确信这一准则的权威性,便构想出了神灵也偏爱诚信的依据。有了这种说法,多少使人们在心理上有了戒惧,行为有了规范。不过,越轨者在任何时代都有。远古没有严密、带强制性的法律,越轨者试图不劳而获,凭借暴力(**的和武器的)手段强夺。这一来,就给本来就在为生存艰难奋斗的古人平添了防盗御寇这一重任,在与天斗的同时,还得与人斗,以至有了战争。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铭记上天神灵偏爱诚买守信的人们,肯定有助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的过渡。
蒙,本有自己的美智美德,故当善骂敢发使其自悟自得.亨有其机,不待强求.诱掖劝化使发其心而自求师.则其机勤,还其机而察之。求我发於初心。一而不杂是性之动,先之故亨其道心。
若初心不专,二三其念,则欲勤而性渍故不先,不亨其人心也.天下皆复其性,而教之能事毕也。
政教之义,舆天地并。故继乾坤而立屯蒙。
亨者,赤子之心。—真自如,万理皆备。正可诱之使通。诱之若何?不往教而蒙知所尊。尊而後信。不轻教,而蒙知历勉,勉而後通.此蒙之所以会亨也.初以柔懦,故应刚柔以济。
三以顽嚣,故戒娶女。
四所应所比所居皆陰所谓独学丽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者也.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乎!
五之而曰童蒙吉,是特以嘉美之称也。乃又曰吉.乃见其聪明好学,柔巽天真可知。其如园中之树苗乎,尤质之美者,故园丁多以培植,将欲使成大树,以其美荫而荫天下。
九二是骂蒙师,乃居中正之位,即非一校之师。乃天下之师,乃为一国掌教育之责者。司徒之宫,是也。
包有天覆地载之量。击有移山压卵之力,宽猛相济以为用也.禅家亦云。有摄受之慈.有折伏之威。
上九,艮为手骂石,击象。
教育方式至关重要,既不能过于包容,又不能过于严厉。要学习圣人的教育方式,引导被教育者自己管自己,这才是上策。
我们来说说古代圣贤们教育学生的方法;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首先,每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父母应当亲切、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就给以满足。但合理的满足一过头,也可能变成不合理,因此父母必须一是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换取这种满足。所以,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后,也应当真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为了满足他的要求付出了哪些劳动,以便让孩子在愉快的时候,也知道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体谅父母的情感。其次,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应当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并要耐心严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他的要求不合理。当孩子不听劝告、示威性地反抗时,父母既不应妥协,也不应暴跳如雷,而应冷静严肃、态度坚定。总之,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只要保持冷静,而不被柔情所左右,就能够想出有效的对策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会慢慢提高。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拒绝不是因为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好的教育机会。
孔子和子夏的故事
孔子是最知名的老师,天下的许多英才都千里迢迢地拜他为师。有一天,孔子收了一个新的学生,叫子夏。子夏看到孔子后,非常吃惊,因为孔子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论相貌,并不英俊潇洒;论身材,也不壮硕;论谈吐或聪明,也只是普通而已。
子夏就想:“我的老师是天下最有名的良师,可是看来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会不会是传言太过头呢?”子夏又反观自己的同学,个个几乎都是人中的龙凤,有许多人身材相貌比老师英武得多,还有一些谈吐和聪明也不输给老师。
子夏想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人既已比老师优秀,又何必从各个国家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地来追随老师呢?”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找老师,问个明白。他跪在老师的身边,急切地提出问题。
子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颜回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知道子夏的心思,就说:“颜回的仁义比我好。”
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了!”
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的胜过我呀!”
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
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呀!
子夏本来是跪着的,这时吃惊的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你的门下学习呢?”
孔子笑了起来,说:“来,你不用跪着,也不用站着,坐下来,让我告诉你。颜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
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
不只是师生之间是这样,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不也是这样吗?天下没有完美的学生,也没有完美的子女或部属。如何激发潜能,使优点长处得以发挥,并改进缺点,弥补短处,才是教导者的责任。</d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