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请功(1 / 2)

加入书签

、没事的时候徐广琛就将孩子们组织起来上课学文化知识,再抽空给大伙讲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简直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童,不但被大伙传得简直就是华佗在世、扁鹊重生一般,而且还兼有天上星空宿下凡的可能,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今看徐广琛的眼神都是尊敬中带着敬畏,毕竟这还是一个不知为之神鬼的时代嘛!孩子们无论大小自然都以徐广琛马首是瞻,大人们有意无意的让自家孩子要多跟着徐广琛学习,听徐广琛的话,没几天工夫,徐广琛身边就团结了好几十个孩子。

正是因为《医船管理办法》的实施,虽然相比前世的某些规定,这个办法还显得很幼稚,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惊人的创举了。正是因为徐广琛的这个办法,医船上的医疗条件、护理条件以及伤病员的恢复情况都前所未有的好,这让李亦珍十分高兴,打心眼里面佩服这个半大小子。几次想将这个办法告诉李俊昌,为徐广琛评功,徐广琛后来再用办法还不完善这个理由实在说服不了李亦珍,只好说了实话,自己真的不想在医术这条道路上有所发展,自己的理想是当个带兵的大将军,李亦珍也不好强人所难。快到天京的时候,李亦珍实在忍不住,在私下里面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李俊昌,开始的时候,李俊昌听说徐广琛通过对伤病员的伤病情各类和程度进行分区管理,并且对护理妇女进行三班制分工,极大的改善了医船的卫生状况并且提高了女工们的工作效率,李俊昌对徐广琛这个13岁的神童秀才的聪明才智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这让李亦珍有些不服气,于是就将徐广琛亲自治疗的几个自己都已经束手无策的病例讲了出来,因为治疗的方法涉及西医,素来以家学自傲的李俊昌对西医一直是持排斥态度,听说徐广琛竟然推崇西医治疗,顿时十分不高兴,直斥为邪道。李亦珍据理力争,将从徐广琛那里听来的关于西医的系统医学一股脑说了出来,其中颇有些非常的见解,甚至是对李俊昌颇有些启发作用,这让李俊昌不得不对徐广琛重视起来。李亦珍看到大哥的态度有了转变,索xing将徐广琛对《本草纲目》的一些研究抛了出来,其中既有对《本草纲目》的赞赏,比如徐广琛称赞《本草纲目》是一部震烁古今的医学宝典,对中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对《本草纲目》中一些错误的地方大胆指出,比如书上说铅粉辛寒无毒,徐广琛则认为铅粉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治蛇咬、女**治“五淋、yin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等等。徐广琛认为这些多引用《辍录》、《本草拾遗》的资料并没有得到准确的验证,以致有些荒唐离谱。开始李俊昌颇为恼羞成怒,等到李亦珍再说,徐广琛认为《本草纲目》最大的错误是李祖宗说的一句话:“古之1两,今用1钱可也”之说。根据徐广研究,《伤寒论》等古籍中的一两其实大约是5钱,缩小了5倍之多。由于中医之jing华正是在于入药药材的量的多少,所以此举导致许多古代药方因为剂量不够而最终无效以致失传。另外徐广琛还指出“十八反”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些偏方虽然违反了十八反确实有很好的疗效。平心静气下来的李俊昌发现徐广琛说出的每一条都是自己也曾经有过疑问的地方,再结合自己的一些病例和听说的病例,徐广琛说的倒也不是没有道理。按照李亦珍透露出来,徐广琛对于《本草纲目》还有许多疑惑的地方,但是由于没有机会实践所以就不敢贸然指出,显然,徐广琛指出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小小年纪的少年竟然有如此非凡的医术,这让李俊昌震惊之余立即亲自来到医船调查了具体情况。身临其境之后,李俊昌才感觉到并不干起眼的《医船管理办法》有非常大的意义,即使是以后定都之后建立专门的医馆也是完全可以照此办理的。听李亦珍说,徐广琛曾经说过这个办法还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善,只是医船上没有条件罢了。越来越震惊的李俊昌要求立即见到徐广琛。

李亦珍兄弟找到徐广琛的时候,徐广琛正在和阿妈丁凤姐收拾东西。听说了他们的来意,徐文琛早就打定主意,自己可以将自己知道的那些关于医学的知识在行当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自己认为适合的人,但是自己是绝对不想在医学上有什么大的成就,毕竟医学再牛b也救了不中国呀!

“李大人!之前我已经跟李大哥说得十分清楚,我所有的关于医学的知识全部来自于书本,本人并没有什么从医的经验,所以并不想在医学上有什么建树,如果李大哥需要的话,我可以将自己记得的医学知识告诉你们,至于对错与否就要依靠你们自己在实践中来验证,有后果我不承担,有功劳我也不敢厚颜讨要的。”

“赏功罚过是天朝的根本,我看了你写的《医船管理办法》,并且参观了医船,都非常好,你作为实施的人已经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如果能够推广开来,你的功劳更大,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劳。”

“李大人,我年纪不小,这些功劳于我无用呀!”

“虽然你不想要这些功劳,但是你知道的这些东西于国于民是有大功劳的,早一天实施就可以多救一些人的xing命,怎么能够敝帚自珍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