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卷土重来》 第二百二十一章:诸多巧合与到达辽东(下)(1 / 2)

加入书签

经历一年前的战争,公孙宏率军横扫乌桓等族后东北的人口锐减严重,曾经强大一时的乌桓被逼迫着退往更东面的西辽河。欺软怕硬的民族天性让乌桓选择挑战弱小的敌人夫余,试图把失去的一切从夫余身上找回来,自此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从饶乐水到西辽河地域内不再有乌桓部落生存,八成以上的乌桓部落选择聚居在西辽河下游到东辽合之间的区域内,而从去年(公元前140年)开始,乌桓就已经和夫余爆发连场大战,夫余人口不多、国力弱自然节节败退,直至退到饮马河(吉林市附近)附近才稳住防线。

(夫余应该称呼扶馀才对,但是为了与史记相符,书内就称呼为‘夫余’)

夫余王已经是一名垂暮老者,正是因为这名垂暮老者的果断,在遭受乌桓的突然袭击后执行退避策略这才保住大部份实力,让夫余在接下来的保卫战中能有足够的兵力把守饮马河,不至于被乌桓族在一年之内灭国。

夫余国是秽貊别族在公元前2世纪建立,在汉国右北平郡东北方向约两千里(汉时一里是五百米)外,南连高句骊,东连挹娄,西与鲜卑相接,是被挤在北亚的一个小国。夫余执行的是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习惯,相对于农耕民族而言,夫余人却又是比农耕民族更为熟练刀枪;但是比起游牧民族来说,夫余人的骑兵作战却不怎么样,这可能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毕竟辽东是多山、多河地段,不是一马平川,所以盘踞辽东的夫余等国的国家军队大多也是以步兵为主。

林斌率领百万部众、数十万军队到达汉国右北平郡北方的饶乐水(河流)时,乌桓和夫余国的战争正处于僵持阶段,双方在饮马河两岸互相叫嚣,谁对谁都没有一点办法。

按照原先的战略部署,林斌应该率领部众在饶乐水和参柳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面)寻找一块区域作为长期的占领地,现在乌桓举族东击夫余,这一块区域全部空了出来。预计需要与乌桓族交战一场才能获得的判断失误,这个失误却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不用担心时间拖久了对迁移不利。

由于是仓促而来,对地理位置不是很熟悉,林斌没有马上让部族前往规划出来位置,他派出了大量斥候探查,又是过了五天,初步探测出地理的位置,确定这不是乌桓人唱的‘空城计’,从中枢发出去的命令同时到达十部和五军那里,军队开始有计划的护送部众进行安居作业。

尽管有了从汉国迁移人口的举动,包括先秦遗民在内,整个部族的人口结构仍然是以草原人为主,华夏人口在部族占的比例只有不到四成,这就注定规划的移民作业需要大量的水草地,毕竟整个部族的牲畜是那么多,军队也需要有繁衍马匹的基地。

林斌知道在短时间内绝对无法事事做的妥当,他也没有想过要一步登天,迁移的作业本就繁琐,注定无法急切。在部众分批前往自己的位置后,林斌派出去的探子终于传回了消息,他得知乌桓族与夫余人交战的事实,确切的了解到乌桓族被夫余人挡在饮马河西岸。

这条消息对林斌来说非常重要,毕竟他无论再怎么强大都不能与整个世界为敌,乌桓族和夫余人的战争无疑给他一个结交朋友的机会。

“不若派人联系夫余王解娄?”

林斌摇头,他是想交朋友没错,但绝不是主动凑上去,一个合格的强者总是那么淡定的让别人来求自己,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从中获得最大限量的好处。他的计划也不复杂,打算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所以无论是乌桓还是夫余、肃慎来说,最后都是敌人,全部属于在预定吞并的目标之内,一切只是时间的长短罢了。

“盘踞辽地的各个势力会没有发现有一百五十多万人进入辽地吗?”

答案非常明显,这么多人的迁移不可能不被获悉,林斌迁移的作业又是那么的大张旗鼓,可能在进入辽地前,辽地的传统势力早该接到情报了。

“辽地各国并不和睦,他们之间常年都在互相攻伐。我原本担心突然加入进来会让辽地的传统势力感到紧张,联合起来对抗我们。现在乌桓族进攻夫余国却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夫余人在辽地的口碑一向不错,没有多少侵略性。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猜测辽地的各个势力会倾向于夫余,帮助夫余对抗乌桓?”

方浩情不自禁的点头,他转头与袍泽低声交换意见。

坐在方浩旁边的随军参谋名叫周超,是一名白白净净的中年人,他是渔阳郡人,是在林斌进入河朔之间主动来投,目前是狼军的部参政。

方浩十分确定的说:“多面进攻的部署恐怕要延迟,王目前所想乃是分化辽地诸国,如此一来多面的作战计划便要推迟了。”

周超一直都在笑,给人一种很无害的印象,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那笑容之下是一颗时刻都在算计的心,袍泽们都叫他笑面虎,他也喜欢这个称号,毕竟袍泽愿意替自己取外号也算是一个接受了的表现。他点头,然后又摇头,弄得方浩有点云里雾里。

周超乐呵呵道:“王非常人,不可以常理视之。超窃以为王必不会放弃多面交战之战策,陈统领让人会率领狼军进攻鲜卑;甲统领与蒙统领依旧会兵发辽东,联合战高句丽克三韩。理所当然,吕统领必然还会进攻乌桓。”

那些也都是在进入辽地前的战略部署。

林斌不介意自己在说话时部下们交头接耳,通常在这种时候他会停下来让部下交换意见,自己也整理一下思路。他还是比较满意部下能够动脑筋思考,毕竟随着势力的发展壮大,部族以后肯定是要面对多面的战争,及早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日后也不至于会到了选将时无将可用的地步。

因为这场是决定是否调整战略的会议,各部各军的主要将领全部到场,左边坐的全部是武官(含随军参谋)系统的人员;右边自然就是各部的主要负责人和一些新近被吸收的文士。

林斌已经做好考虑,一个成熟的部族总是能够分清各自的职责,他拥有一块固定的根据地后不但要整顿军队,更要设立一套文武相辅的官员制度出来。按照某些人的建议,林斌将借鉴汉国成熟的官场规章建立自己的中枢,完善部族的管理系统。

同时,因为是要作为长久的根据地,林斌需要在辽地选择一个地方成为首府,确定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么一块地方的地理位置一定要有优势,所谓的优势不是考虑防守的难度与否,而是行政命令的覆盖范围是否便利。简单的说就是交通要便捷,使得行政命令传达快速。

无数次提到林斌缺少军事上能够出谋划策的谋士,等待林斌真正到了辽地后才发现,原来手底下不止缺少谋士,更是缺少行政的人才,就连建设最需要的匠人也是奇缺无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