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四章 揭二层(续)(1 / 2)
楚琛看到眼前这幅画的时候,虽然相当的震惊,不过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因此,大家并没有从楚琛的表情中发觉什么不对的地方。
老常看到楚琛那慎重的模样,心里很是得意,等楚琛抬起头来,他就笑问道:
“楚老板,这幅画还能入得了您的眼吧?”
考虑到今天过来就是当掌眼师傅的,楚琛就直截了当的说道:“老常,我呢,就实话实说了,这幅《松鹤图》我师傅那也有一幅,而且除了小部分不一致之外,其他地方都一模一样。”
“什么?!楚老板,你不会搞错了吧?”
老常听了这话脸上当即就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其他人也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楚琛摇了摇头:“抱歉,事实就是如此,而且两幅画的题识和铃印的位置都一样。”
听到这里,大家面面相觑,过了半响,项发财皱着眉头问道:“难道这画是复印的?看着不像啊!”
“说是复印也对,不过这比复印复杂多了。”说到这,楚琛看了看老常。
凭老常的经验,听到楚琛这么说,哪还想不到楚琛说的到底是什么,他皱着眉头说道:“楚老板,您说这画是‘揭二层’?”
“‘揭二层’?什么意思?”项发财闻言有些疑惑的问道。
“‘揭二层’其实就是一种作伪的方法……”楚琛把‘揭二层’的意思,给大家解释了一遍。
“不是吧,一幅画还能揭成两幅画,这得多高超的技艺才能够办得到?”听了楚琛的解释。吴可等人脸上都露出了相当震惊的表情。
楚琛说道:“‘揭二层’当然不容易,作伪者需要经过揭裱、修补、全色等相当繁复的步骤才能制作出一幅足以以假乱真的画来……”
一般来说,想要“揭二层”,需要的步骤很像是古书画修复中的“揭旧”,必须先观察旧书画的破损程度、时代特征等。而后经过挑刮污点、方裁画心、洗污、揭、修补、全色等工序。
挑刮污点、方裁画心,是先将画面上的尘土、霉点、黑点或者水痕等一些轻浮于表面的污渍用刀尖轻轻挑起、刮去。一般使用刀口锋利的角刀或马蹄刀,操作时需非常谨慎,施力既轻又匀,沿污点口边缘逐渐地刮净。然后,裁去残旧的四周。把画心边缘裁齐。
之后是清洗。此时一般用开水,因为如果是年代较近的书画,用冷水可能出现跑墨的现象。但对古画来说,它的颜色不会轻易被水冲刷、掉落。
由于宣纸和墨的粘牢度都非常强,所以首先要用开水将纸泡透。再将宣纸中的浆糊泡开。用开水泡过后,再在画心上面附一层塑料膜,再浇开水,四周用毛巾展开压好,过几天浇一次。
夏天,浇水的时间间隙会长一些,但要防止书画发霉。据曾深谙“揭二层”的装裱师说,修一些旧画。有时要泡个半个月,但它的颜色是不会脱落的。
清洗过后,就是“揭二层”的重点步骤了。
“揭”是指揭去原裱件的覆背纸和画心托纸。平时揭旧。是将书画泡水后一点一点地搓掉覆背纸和画心托纸,几乎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地揭。但揭二层必须要整张揭。揭层越多,笔墨越淡。
“补”在古书画修复中是将古迹的残缺处配补上适宜的材料,但在“揭二层”中却是对第二层伪作进行笔墨的大修大补。
这一步相当的重要,书法作品能够以假乱真,都是靠的这一步。作伪者先要选用与原作字画纸张的纹理、颜色最接近的纸张;其次要对墨色浓淡有充分的把握,尤其是一些枯笔更要牢记。以确保修补的艺术效果与原来不差分毫。
如在修古书画时,虽是填色。但此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只图快,往往会造成修补完的古画有一深一浅的色块,而回淡很难弄,也最影响画作效果。
另外,古旧书画的纸还需做旧,这样才能在对光时,使两张书画的反光度基本一样。作伪者一般用马蹄刀将补洞边沿处的纸修成一个斜角,或把纸可以刮得更薄,把后补的纸边缘也是修成斜角或刮薄,粘合后修补的漏洞在背光时就基本看不出来了。
“全”就是为古旧书画的残损、失色、走笔处补色、接笔,是对前面各道工序的综合检验,也是揭裱水平的集中体现。
因为每幅书画乃至局部随着岁月时间的推移,都会有深浅气韵的变化,甚至细小处会有多种颜色因素在里面,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因此,补全需要控制颜色的深浅,连水分都要注意,
还有,在全色一环中既要考虑书画的整体又要注意局部。如果过分注意局部的颜色,全色后会出现明显的色块,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统一性。如果只做大面积的单一色全色,全色部分会显得比其他部分呆板,也影响画面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古书画修复者和作伪者用同样的办法,就是把整体部分的底色一般做三到四层,而局部颜色则做更多层,少则四五层,多则十层。因此,即使是一平方尺大小的书画也要调上数十遍颜色,而每一块全色的色差都应有所不同。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在修复中如遇到画意缺损就需要接笔,这就要相当熟悉原作者的笔意特点和风格进行接笔补全,另外,“揭二层”伪作还需要“补气”。对于人物的线条、山石、树木等不是简单的添上墨或颜色,而是将画意的气韵连接起来。
经过揭裱、修补、全色等二十几道工序,一幅原来面貌全非、残破不堪的书画就会变得完整、和谐、牢固,这虽然更利于古旧书画的保存,但是此法也成为“揭二层”者的秘籍。
所以说,想要“揭二层”做的好。除了要有相当的技艺,作品的挑选也非常重要,因此,晚清‘海派’画家之中,喜欢用浓墨重彩的。就入了那些作伪者的视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