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袁大头治朝鲜(1 / 2)
“北边的土地还给中国是作为咱们帮助其驱逐日军恢复独立的酬谢,与现在的支援有什么关系?”,李晖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不禁呵呵冷笑,“真是好了疮疤忘了痛,对他们稍微好一点就忘了自己其实只是候补选择......”
李晖给予朝鲜有限的支援其实也并非全是出于好心,关键在于朝鲜如果太穷、就肯定会有难民往中国跑,朝鲜如果太弱、就无法有效地平衡日本。不过朝鲜政府如此不识抬举,还是让李晖非常生气,他一生气,那后果就很严重了......
于是,曾经在朝鲜作威作福很多年的袁世凯再次来到了朝鲜,由于自认为是带头劝进触怒了李晖而被发配至此,袁大头的心情非常不好,不自觉地就将朝鲜王室视为了出气筒,后者的日子顿时就不好过了......
来到朝鲜之后的第二天,之前各种作死的朝鲜国王李熙就“主动”退位,由当时(1896年初)还不满22岁的王太子李坧继位,此子性格比他老爹还要懦弱,小时候就很怕袁世凯,而且脑子也比李熙清楚,知道分寸不会找死,这一点更加重要。
另外,此子还有一个好处,他身体有缺陷,不会有子嗣后代,而且体弱多病,也活不了太久,这样只要袁世凯先做些铺垫工作将朝鲜国王变成完全的橡皮图章,等这位过渡性的国王一死,朝鲜就可以比较方便地过渡到共和制了。意识到李晖对帝制的厌恶后,袁世凯马上就见风使舵,转而高调拥护共和制度,来到朝鲜也不忘鼓吹,希望以此重获圣眷,尽管他心里其实不抱太大的希望,但做了总有希望,不做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不过对朝鲜极为了解的袁世凯深知,朝鲜国王其实只是小问题,真正难以解决的是和清末中国类似的缺乏新式人才的难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朝鲜这方面的问题比中国还要难以解决,因为这儿还有一个阶级固化的痼疾......
朝鲜虽然很早就仿效中国搞起了科举,但是上升的通道实际上仍为所谓的“两班贵族”所垄断,平民子弟就算有机会读书,也很难成为官吏,更不要说是身居高位了,这跟同期的中国虽然也有暗箱操作,但还是能有很多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而飞黄腾达有很大的不同。也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朝鲜有限的人才几乎都出自于那几个大族,而那几个大族却又恰恰是阻止朝鲜改革的主要力量,可想而知要在朝鲜完成开化改革有多么困难。
好在李晖也了解这些,特意将国内大部分会朝鲜语的干部(基本都是当初准备用于对付侵朝日军的生化兵)都派了过来,虽然数量也就万把人,却还是给了袁世凯很大的帮助,至少局部的试点可以先搞起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