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1 / 1)

加入书签

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

2017-02-27 作者: 天下任纵横1

第一回 转世天师 一

万历七年的山|西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像对比起其他事情好过一点,但是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的温饱。山|西想来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地方,这里的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还有一些番薯、玉米等等。肥沃的土地不是在官府手里,就是在那些大户富绅手里。老百姓手里就算有一些好地,也会被这些人联合官府抢走,甚至于有生命威胁。老百姓只好种一些比较不好的地,或者直接成为大户人家的租户,维持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善良的老百姓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利用农活的时间断创造出一些谚语。例如“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不忙不闲,半干半稀。”等等。这个谚语后来被***知道了,就经常念在口中,多部影视作品里面反复提及,被大家广为知晓。

山|西的老百姓能过上这种半饥半饱的生活已经算好了,一些老人甚至于时常唏嘘过去灾年的惨况。嘉靖皇帝时期山|西每两三年不是干旱就是水灾,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家乡去逃难。实在走不动逃不了的,只好吃树皮或者“观音土”,甚至于吃死人。树皮就是指路边那些树的外皮,也有一些人饿极了吃树叶或者一些不太老的树枝,这些大家统称为吃树皮。

“观音土”是一种白色的泥土,有点像瓷土但是比瓷土软一点。相传有一年一个书生去进京赶考,路上不但错过了投宿地点而且钱和干粮都被偷了。他又饥又饿倒在了一座破旧的寺庙门口,迷迷糊糊地好像看见了观音菩萨。他醒过来之后才知道这里是一座观音庙,他马上对观音菩萨许愿,求观音菩萨帮他度过这个难关。书生在观音菩萨像下面发现了一种白色的泥土,就把这些不一般的泥土当作了观音菩萨对他的赏赐。一来白色的泥土真的比较少见,第二是因为书生不是种地的人所以比较少见多怪。这种泥土并不是太难吃,而且吃一点点就饱了,马上解决了书生的饥饿问题。后来书生到了京城后见人就说这个故事,再加上当时朝廷需要树立这种榜样,有意安排他考中了状元。书生得遇观音菩萨相助中状元的故事马上被大家知道,大家也把这种泥土叫“观音土”。遇到灾年或者粮食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就纷纷吃“观音土”,一来可以不用挨饿第二希望观音菩萨保佑自己。可是吃“观音土”的人十有**都死了,大家都说这些人没有缘分,观音菩萨不保佑他们。他们没有书生那么好远,也没有书生那么有福气。

其实事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书生运气好,也不是观音菩萨保佑不保佑的问题,而是这个泥土有问题。这种泥土不容易消化,而且遇水就胀大,所以不能和水一起吃。当初书生来到观音庙的时候虽然很饥饿但是并不口渴,他吃“观音土”的时候没有喝水,吃的“观音土”也不多。“观音土”没有遇水所以发胀并不厉害,因此书生吃一点点就饱了而且没有出事。灾民就一样了,一来吃的比较多,二来吃得太急容易口渴所以一边吃泥土一边喝水。等他们吃饱的时候,肚子里面的泥土已经遇水发胀,他们又不能马上及时排出泥土,泥土在肚子里面发张发硬,灾民就这样活活胀死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吃“观音土”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马上死人,但是大家依然愿意吃泥土。唯一的解释好像只有一个,吃了胀死总比饿死好。

吃树皮吃不饱,吃“观音土”又会胀死,实在没有东西吃了的灾民只好吃死人。灾区死人越来越多,有亲人的尸体被亲人就地掩埋,没有亲人的尸体只好随便丢弃。饿得受不了的灾民为了活命,只好选择吃尸体。第一次吃死人大家心里都会有一种罪恶感,可是吃多了就麻木了,甚至于为了多吃一些和其他人打架。一些人几乎天天吃死人肉,更是会偷偷去挖已经埋葬不久的死人。后来死人也越来越少,大家只好吃一些快死的人,一些被亲人抛弃的病人。这等于活人吃活人了,大家心里的罪恶感更加重了。一些小孩子和比较善良的人不敢吃或者不愿意吃,他们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吃其他活着人的肉。可是一些红了眼的人不管这些,不但吃病人的肉,而且开始到处偷孩子活吃。一些地方甚至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场面,双方家庭因为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又不能吃得下自己家的亲人的肉,所以相互交换,把活不下去的孩子或者老人交换着吃。

山|西统计过,嘉靖皇帝时期四十二年内一共发生七次水灾、十三次旱灾、五次蝗灾。平均一年半一次灾难,灾后又会发生瘟疫和粮荒,所以这段时间山|西老百姓的生活实在不好过。隆庆皇帝时期更加不好过,隆庆皇帝一年山|西半个省发生蝗灾,隆庆二年山|西全境旱灾,隆庆三年山|西部分地方绝收,隆庆四年山|西全境过水下半年发生大规模瘟疫,隆庆五年山|西因为去年水灾和瘟疫,太多人逃难在外,地方荒漠粮食收成不到丰年的三成,各地发生粮荒。五年的灾荒导致山|西老百姓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人口流失不少。倒是万历小皇帝登基后这几年,山|西虽然也有过几次灾难但是规模不大,老百姓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至少大家又过上了半饥半饱的生活。不用担心出现人吃人或者大批饿死人的场面,一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不知道过去大家惨痛的经历。

虽然这种生活不能让大家完全脱离饥饿,但是善良又单纯的老百姓已经很感激了。他们非常善意又好心的把这种生活归咎给老天爷和朝廷,所以这些年各地民怨少了,闹事的人也少了。其实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让他们有安定的生活,只要不把他们逼得太紧就可以了。可是朝廷和地方官员好像并不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也不喜欢这种景象长期存在下去。一些所谓的知情人私下自吹自擂的时候,让大家也明白了一些其中的奥妙。

原来其中有一些玄机是老百姓不知道的,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窍门,大家谁都可以理解这些做官的人的心情。朝廷的大佬们和皇帝老子一样,喜欢国泰民安,但是下面的官员却和这些大人物不是一条心。所谓的下面的官员主要分为京官、地方官员和武官三大类。

京官是指在京担任六部衙门的官员们,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分管各个衙门的具体事务,协助地方处理民务。要是地方太平的话,六部衙门相对少事,也不用经常去地方协助地方官员办事。本来这样做不但太平而且省事,大家应该高兴才是,但是他们因此少了出去旅游和玩乐的机会,更加少了经济收入,他们当然不高兴了。几乎每一次六部衙门的官员出京都是发财的机会,也是他们公费旅游的好机会。他们出京的时候两手空空,回去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甚至于车满船满。就算捞不上出京的好差事,同时出京回来也会有不小的礼物带回来,总比在京什么也没有得好。明朝的官员俸禄普遍比较低,光靠这些要死不活的俸禄养活自己都不够,怎么养活一大家子?谁家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谁家没有下人家眷?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没有一点额外收入是没有办法过活的。再说下面国泰民安了,不需要他们六部官员往外调拨物资了,他们各级的油水哪里来?他们每一次做事都要层层克扣的,少了事情他们的盘剥和克扣哪里来?从地方到中央的物资有明文的,地方官员能少交一点就最好,绝对不会有多余的孝敬六部官员。所以一切的好处只有在从京城往外调运物资上,才能做手脚,才会有油水。这些年地方没有重大灾荒,这对于京官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甚至于有些官员的夫人们私下拜佛的时候,祈求老天爷降下灾难到地方,不然他们京官都要饿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