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15章 县试开考(1 / 2)

加入书签

宣德九年一月,武定州州治所在惠民县的县学贴出告示,宣布了本次县试的时间及相关事宜。参加本次县试的各童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向县署礼房报名,并填写亲供、互结、具结等等。

至于县试的种种介绍,这里就不再浪费文字了。许多穿文里多有介绍,再不济直接度娘,比我介绍的清晰多了。

县试的自由度是比较大的,有时候很容易,要求你背诵默写一些圣贤典籍,做的几首律诗,写的一片时文,就足以过关了。有些时候很难,比如知县大人来一段截搭题,莫说你作文了,便是思考这截搭题的出处,就足以让众考生抓耳挠腮,不知所谓。

所谓截搭题,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明朝科举靠的是八股文,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选出。但四书五经加起来就那么几万字,全国两京十三司,有多少州县?每年县试、府试和院试三次考试,那要选多少句子?何况开国至今六十多年,四书五经那几万字,除了一些犯禁的言辞,哪一句没用过?哪一句没有重复过?

后来,一位被逼急了的某县令,便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里各取一部分,组合成一个没人见过的新句子,也不管这句子通顺不通顺,美其名曰“截搭题”。要知道排列组合无穷无尽,因此,自从截搭题横空出世,便飞速传播,火爆流行。

这充分证明,只要有现实需要,就会有无穷市场;同时也充分证明,高手在“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大。

宣德九年二月,惠民县的县试如期举行。

诸童子进了考棚,找好座位,等待知县大人出题。

惠民县的考棚,在全国也算是顶好的。要知道,那时候考试不像现在,学生坐在教室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对于一些贫穷的县来说,平时连个县学学院都没有,县试时的考棚还是临时搭建,过后拆掉的。

就这临时搭建,也要克服种种困难。搭建起来后,莫说装修了,考生进去都是脚踏大地,头顶蓝天的。晴天无风还好,若是雨天,地面泥泞;若是有风,尘土飞扬。

最惨的是边远州县,莫说考棚了。到了县试时,知县大人随手指了一块空地,这里就是考场了。凡来参加考试的,工具自备。于是,每年二年,你可以见到县街上不少书生扛着桌子,手掂椅子,纷纷朝知县大人指定的考场赶去。

有那来自乡下的考生,因道路不通,不得不翻山越岭前来赶考,扛条凳子已经不错了,再自带桌子,那显然是不现实的了。

于是,一部分乡村考生往往自己扛着凳子,父兄带着桌板,赶来考试;没有父兄陪考的,只有到了县城之后,想尽办法借一套桌椅了。桌椅借不来的,借块门板、切菜板或者木头墩之类,更甚者不得不借块棺材板,再拿几块砖头进了考场。

砖头摆好,棺材板往上放好,就这么趴在上面答题。

惠民县的考棚,却是原来汉王修建的。虽然起初是为自己谋夺天下选备人才,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教化之功。故此,汉王叛乱平息之后,这县学考棚不但保存下来,后来又在武定绅宦豪富的捐资下,修葺的更是气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