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藩镇割据(1 / 2)

加入书签

第三十四章藩镇割据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局势动荡不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藩镇之祸和五代十国比起来还是尚逊一筹,毕竟五代十国是藩镇之祸的“升级换代版”,面对这样的一个灾难式的时代,历代史家多对五代十国持否定意见。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时不住的呜呼:“五代不仁之极矣”。

虽然五代是著名的乱世,但并非是一无可取,在五代前期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期“盛世”,就是唐明宗李嗣源“长达”(相对于五代的那帮短命皇帝)八年的小康时代。

虽然这个“盛世”在“量”和“质”上都无法和昭著青史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提并论,但相对混乱至极的五代历史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机,让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们多了一丝对生活的企盼。

唐明宗李嗣源和唐庄宗李存勖一样,都是沙陀人。但和李存勖不同的是,李存勖本姓朱邪,而李嗣源生下来却连姓什么都与史无考,只知道名字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李克用收其为义子时给起的。

在乱世时代,象李煜这样的书呆子是吃不开的,想不被别人吃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吃人。李嗣源就是这样,他十三岁时便能骑马射箭,而且射雁的技术尤为一绝,每发必中)。

义父李克用很喜欢他,而且李嗣源曾经救过他一次命。不过李嗣源真正轰动江湖的是在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奉命去郓州救援被朱温围困的朱瑄,只带了三百人便杀败当时强悍的汴州军,把朱瑄从虎口中夺了回来。之次河东军被魏博军节度使罗宏信偷袭,李嗣源断后让前军撤退,李克用给他的部队命名为“横冲都”,一时间,李横冲的大名响彻河朔诸镇。

在晋梁争霸中原的这十年中,虽然李存勖的军事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功劳不可能只归于他的账上(虽然李存勖坚持这样认为),周德威、李嗣昭、郭崇韬这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李嗣源。

当初李存勖在郓州全歼王彦章的时候,李嗣源就劝他偷袭汴梁,擒贼擒王。李存勖让李嗣源率兵直扑汴梁城,朱友贞畏俘自杀。李存勖曾经动情的牵着李嗣源的手说:“我的天下可以说是大兄你打下来的,以后我们一起共享富贵。”虽然没多久李存勖就把这个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嗣源从戎三十多年,大战小战数百起,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人称李令公,这也是李存勖渐渐对李嗣源疏远的主要原因。在乱世中,失去民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失去军心,其实在“盛世”中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李存勖的昏愦糊涂,酿出魏博兵变,导致李存勖兵败身死。不能说李嗣源对此一点责任没有。事实上,李嗣源的“无责任过错”和赵匡胤的“无责任过错”都不过掩人耳目的政治表演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指责李嗣源(赵匡胤)不忠于李存勖(柴宗训),一个人的忠与不忠不在于“小我”的表现,而在于“大我”,即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李存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远不成李嗣源成熟,所以李存勖灭梁仅仅三年便迅速腐化坠落。后唐局势岌岌可危,再次爆发大动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时李嗣源站了出来,并迅速稳定住了局势。

后唐横跨中原,兼有巴蜀,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南方一些小国根本无法和后唐国力相并比,只有北方强大的契丹屡屡挑衅,是李嗣源的心头大患。李嗣源也不想和契丹刀兵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