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英侠永存(1 / 2)

加入书签

第24章英侠永存

九州帝都中心,公孙子俊领了帅印,暂时代管了武乘风兵马大元帅的位置。

大军开拔,京城百姓夹道欢送。

他们听说是驸马爷亲自领兵,前往剿灭魔门势力,顿时自发的前来。

想起二十年前东魔等人肆虐中原,杀死杀伤不知多少无辜百姓,闻者无不心惊,更有一些亲眼目睹的,相传之下便有更多人对魔门恨之入骨。

经过周密探查,黄忆明已经得知魔门总部仍然在西北的梁州,他们故布疑阵,惑人耳目的在九州各地暗杀了不少州官。

但是这些人均被武乘风和喻丹尘等人揪出,虽然那些人已经被就地正法,但引起的轩然大波还是影响了帝国的百姓,令他们心中抹上了重重阴影。

公孙子俊昭示九州各地,连发几道命令,通令各大门派派出精锐弟子分赴九州各州和首府待命。

叫化帮帮主洪虚放已经年近八十,在老帮主冯自在逝世之后,他完全的独立掌管着数万人的武林第一大帮。

洪虚放曾经想过要将老帮的儿子也就是义盟湖州分舵的负责人冯翰林接回。

他本意是要冯自在之子接掌门户,但冯翰林自称懒散惯了,更不愿来管理这个人数众多的叫化帮。

多次相邀无果之后,洪虚放也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只是,洪虚放年事已高,想着接班人的问题便是一阵头痛。

纵观年轻一辈,并没有一个能让他放心和满意的,而今自己年已无多,若是就此撒手而去,将会对不起老帮主冯自在了。

这时,一个年轻瘦小的青年献计道:“洪帮主,其实我们可以从他派物色人选啊,我们毕竟是第一大帮,只要发出一条通告,一定会有不少杰出的少年侠客前来挣抢的,而帮主只要声明,不管是谁执掌本帮,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要为了让我们帮派发展壮大,否则全帮的弟子皆可以抗命不遵。”

洪虚放大喜,可转念一想,又觉不对,道:“小青啊,你的想法非常不错,不过如此一来,帮主让下面弟子不服,以后却要怎么执掌第一大帮呢?”

小青想了想道:“帮主可以设立五大长老,若是其中三人同意执行一项决定,那才可以颁布执行,这样一来,帮主的权利便完全限制住了,他只会为了本帮而努力,却又不能独断专行,或可一试。”

洪虚放微笑道:“很好,此计可行,至于这五大长老的人选,可以推举产生,老夫就举荐小青了吧。”

小青低头躬身,受宠若惊的道:“多谢洪帮主赏识,我只怕资历尚浅,不能服众啊!”

………………

公孙子俊一纸命令,各大中门派诚惶诚恐,纷纷召集门中长老或掌门的上一代前辈高手商议对策。

释迦门现任掌门是明悟大师,论辈分,尚要比之余昌洛要低上一辈。

余昌洛未加入魔门之前,得妙空方丈因一梦而收为弟子,赐为法号妙凡,却是代师收徒,成为释迦门最年轻的妙字辈高僧,后来更是继任为第四代掌门,成为释迦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掌教。

明晤继承掌门之位后,往得全寺僧人的同意,将妙凡之名除去,而他本人代替其成为释迦门第四代掌教。

有白云寺的教训在前,这三年来,释迦门不断的支援白云寺重建,并且趁机重新在九州各处开设分院,弟子遍布九州各州,短短十数年时间已赶上武林第一大帮叫化帮,隐然成为北方武林的执牛耳者,在势力上更是仅次于叫化帮成为第二大门派。

明悟大师与众师兄弟们讨论之后,还是遵从公孙子俊的命令。

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因为公孙子俊代表的是官方的决定和命令,一个门派不管它再大再如何发展,它始终是在帝国范围之内,其根本并非坚不可摧。

因此,他们才作出这样一个明智的选择,他们也是不得不如此。

其他门派得知消息,纷纷效仿,就算是武林第一大帮的叫化帮,也同样遵令执行。

当然,洪虚放之所以这么决定,还有另外一个的原因在内。

他想要通过参与这次的剿魔,拉近与武林各派的关系,进而从各派当中物色少年俊杰,以便拉入叫化帮中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武林中最大的两个门派叫化帮和释迦门都已经应召待命,其他的中小门派纷纷紧随其后宣布效命。

………………

冀州风雨楼,萧恕出关,合楼男女弟子均感荣幸,两大首脑萧布雨和白映雪合计后决定大摆宴席庆祝。

席上,萧布雨宣布道:“各位同门弟子,本次宴请大家,一则,是为了小儿出关之喜,二则,却是发布迎战通告。相信大家都知道,黑魔乱世的传闻,不管此事是真是假,我们都当从此刻起做好准备,以动制动,只有我们做好了万全准备,不论将来结果如何,至少我们的损失会降到最低。”

原来素玉斋的掌门,如今风雨楼的二楼主白映雪起身道:“萧楼主说得不错,虽说我们两派并为一派,弟子们也都和睦相处,但我们的实力如今却还比不上释迦门,就在刚才不久,我们接到云风传回的一封急报,说是‘魔门复出,必首攻风雨楼’,因此我们更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硬仗。”

萧布雨接着道:“二楼主所言,正是于今的严峻形势,容不得我们大家有半点的马虎。云风是云啸飞师弟的传人,这三年在昆仑绝顶参悟天机录,必是小有所成,因此才会在得知消息之后,他本人未至,却让急报先来,由此可见魔门此次复出必是来势汹汹,二楼主巾帼不让须眉,你们告诉老夫,你们怕不怕死。”

在坐的众男女弟子一百七十余人安静了片刻,便三五成群的传来应是之声,应是之声次第响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