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古文课程(1 / 2)

加入书签

在宏立书院,每当要开教学大会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下午的课时是自习课,也没什么人监督,就算你想偷懒不来,也是可以的。

不过到了考核的时候,还是会原形毕露,如果没有相当的学习天分和自信,还是不要这样荒废时间的好。

现在,连飞逸学习的内容还是局限于四书和五经,因为以他目前的水平,也只能从这几本最为模范的古代典籍入手了。

话说,很多人甚至没有明白四书和五经指得是什么,就很笼统的认为这些老古董已经和它们的作者一样,该入土为安了。

毕竟前任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倒“封建文化”,至于什么是“封建文化”,恐怕都没有搞懂。或者说,有些人懂了,但为了夺取政治话语权,故意不说明白。

其实,四和五经的合称,也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的历史中,古代的官方授课标准教材中,还有一本叫做《乐经》的典籍,与其余五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因此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

但是非常可惜,由于唐朝末期的战乱,使得《乐经》亡佚。后世便只剩下其余五经。以至于。《四书五经》从南宋以后,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便成为了儒学的基本书目,是所有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儒学历经千年,倒也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不堪,丑恶和无用的东西,是经不起时代的筛选的。唯有美好的,能够给人以希望的文化,才能在千百世的洗涤中,依然与世长存。

中国的问题。源自许多方面,包括了大统一皇朝体制下的激烈内部斗争,也包括了历朝历代的人地矛盾,怎么能把责任全都推到儒家学问身上?

就好像成绩不好就怨教材烂一样。实在是徒惹人笑话。

汉代儒学还算是完整,留着春秋战国时代的神韵,哪怕是经过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改革。

也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五胡乱华的格局,佛教开始大肆入侵中途,源自西域的文明不断用野蛮的蛮族通过战争和杀戮,打开了一条不断向南传播的道路。

但即便如此,儒学还是经过顽强的抗争,到了隋朝始有科举,而后有唐大兴。

但五代十国。依旧让佛门再次大行其道,以至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诗句来为之感慨。

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的痛苦,使得大部分汉族百姓纷纷信仰虚妄的诸佛菩萨,也不管这到底是好是坏。

宋代之后,儒学也不得不向佛法屈服,而后才有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且不说这是进步还是自甘堕落,总之从南宋之后,儒学再无进步,而且即使是在现在的历史中。也多受人诟病。

这些都是事实,时上的事情,大多都是如此,难以尽如人意。

连飞逸学习着华夏的过去和历史,就是通过不少的古代典籍。因为有着网络的存在,知识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许多民间还珍藏着的古籍孤本或者文字手稿。都纷纷被拿出来,放到了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让大多数有条件的人都能够阅读到其中的知识和记忆。

文字,当是这个世上最美妙的东西,连飞逸一直都觉得,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倒也不单纯是为了日后的前途。

正是因为,没有经过某个大规模焚烧书籍的十年,许多从建奴手指中漏下的汉文化典籍,得以重见天日,再一次放出光彩。

连飞逸除了对古文感兴趣之外,也同样喜欢历史和人物传记,因为他能够从中,看到古代众多仁人志士的毕生信念与追求。

每每阅读,总会融入其中,被其情其景,所感动。

但连飞逸总是感到很奇怪,因为现在的中国,情况有些难以解释。

按照一般的历史模式来看,占据上层的统治者,一般都会提倡对他们有利的学术,然后在教育中大肆推广,以深刻的影响底层民众。

可是华夏联邦自建立以来,这个发展过程就很说不通。

无论是掌握国家经济发展的产经联,还是掌握政治民意的内阁和最高议会,都与复兴中华古代文化没有太大的关联。

产经联推崇的是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而国家则关注的是新的政治结构以及地方民意,严格来说,并不需要大肆推广中华文化。

如果只是喊喊口号,连飞逸还是能够理解的,可是现在这种普及程度,哪里是光说不练啊。

他无法理解,国家为何愿意拿出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收集和编撰文物和书籍,甚至还在全社会培养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似乎这一切的背后,有人在故意推动似的,而且属于亏本经营。

除了国家有这样的实力和义务之外,连飞逸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做到。

不过他也没有想太多,现在,他就要按照李兆伦的吩咐开始他对古文的学习了。

之前主要是背诵,现阶段还只是四书的基本内容,五经暂时只要求能够通读,就是说必须识文断字。

按照李兆伦的说法,学习古文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学习古代汉字。

在这个时代,也有人提出了使用拼音代替汉字的说法。当然那个家伙现在在学术界臭名昭著。已经无法继续留在国内,混到美利坚合众国去了。

也有人提出精简文字,也就是在官方教育中,使用简体字来代替古汉字。

但还是遭到了学术界的驳斥,这里面除了文化传承的问题,还涉及到汉字本身的意义和神韵。

就以“龙”和“龍”这两个代表着同一个意思却有着不同的书写范本的字为例,简体字明显和龙没有关系了,完全是为了简化而简化。

“龍”字所代表的意义,使人一见便知晓其意,那是因为有着神韵在其中。

至于说简体字能够更好的促进商业发展。那更是胡说八道,即使是原本的时空里,使用简体字的地区经济不见得比使用繁体字的地区要好吧。

无论是商业还是生活,简体字和繁体字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只是为了方便,不如都去学习英文好啦,反正就二十六个字母。

不过现在,连飞逸也没心思去理会这些,他还只是个小人物,关注的也只是他个人的学业问题。

还是导师李兆伦的那句话:若想学好文言文,必先学好古文字。

所谓的“古文字”,这个名称所指的范围可大可小。

而李兆伦在他的课堂上所提到的古文字,主要指见于考古资料上的早于小篆的文字。

他还在他的《谈自学古文字》一文中,多次提到“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按照连飞逸他自己的体会,在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

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而如果想要熟悉古汉语,那么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多多阅读古书。

连飞逸很轻,他现在的条件,已经跟古时代的读书人完全不一样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