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联盟协议(2 / 2)
在清政府倒台的过程中,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军放弃卖力支持清政府,是迅速推翻满清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点在起义之前,谁都不敢保证袁世凯会倾向于与起义军合作。所以如今还没有爆发武昌起义,童保暄等人对于起义的信心还大大不足,大家都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谁都不肯出头做这个带头人。
武昌起义时,当时湖北新军统制黎元洪也担心起义失败,会被清政府送上断头台,拒绝出任起义军领袖,是大家一致推举和力劝之下,黎元洪才勉强出头做了起义军的领头人,此时浙江新军的情况也一样。
大家都不肯出头,起义就失去了领导核心,在会场沉默了片刻之后,最后只有年仅二十五岁的新军宪兵队长童保暄一人自告奋勇地出来自荐,大家见有人出头,当然求之不得,立即纷纷欣然接受,决定以童保暄为起义军领袖,会议最重要的环节才尘埃落定。
童保暄肯出头之后,随后的事情就好办了,会议立即作出决定,派出以顾乃斌、葛敬恩为代表的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前往嘉兴振国军营地,拜会振国军师长马朝云和振国军其他重要将领,双方开始就浙江起义的细节问题展开具体商榷。
双方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秘密会议,过程中双方在起义的领导权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新军代表认为起义是在浙江地区进行,新军应该作为起义的主体和领导力量,振国军作为辅助进攻力量。但马朝云认为振国军南下的目的便是进攻嘉兴、杭州等地,振国军有八千人的精锐部队,比目前起义的杭州新军三千多人要多出两倍多,所以起义的领导权应该归于振国军。
这也是李天成的意思,但李天成也灵活地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分治的问题,李天成考虑到若是让同盟会领导的新军归到振国军帐下,同盟会显然不会心甘情愿,所以他再三考虑之后,可以提议和新军实行双重领导的方式,双方在名义上组成联军,但双方的军队由己方领导,不受对方干涉,这一点是李天成预先交代马朝云可以做出让步的地方,这也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会因为某些问题上分歧太大,从而使得合作中途流产。
最后马朝云拿出了李天成分治的方案,顾乃斌等人考虑之后,接受了这种目前最为合理的建议,双方达成了协议,决定振国军和新军组成一支联军,联合进攻杭州和浙江全省,杭州新军将积极联络浙江各地新军,促使他们配合起义,至少使他们在起义过程之中保持中立,按兵不动,对于负隅顽抗的清兵则双方都有义务联合对其进行打击。
协议规定,振国军和新军保持军事领导权的独立性,但双方在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前,必须提前知会对方,需要双方同时采取军事行动时,双方必须事先进行沟通,协商决定如何配合对方。
在攻占杭州和浙江全省之后,如何管理浙江省问题上,双方也存在利益上的分歧,为顾全大举,双方协商一致,浙江新军起义后,退守到浙江南部地区,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归振国军控制,南部的台州、温州、丽水归新军控制,这样振国军在华东之地连成了一片,革命军也取得了浙江南部之地可以立足。
同盟会的人不是不想得到浙江北部之地,但他们若是想占据富饶的杭州城,就必须将浙南地区让出部分给振国军,这样新军控制区就被振国军夹在中间,这样对他们相当不利,所以他们选择了得到浙南地区,浙南地区南部与福建交界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福建的清兵也难以北上,北部与振国军保持暂时的安定团结,一个相对稳定的势力范围就此产生了。
虽然双方在名义上达成了军事同盟,但新军的总体战力显然不如振国军强大,李天成心中其实还另有考虑,此时采取的只是缓兵之计,他是想攻取浙江的战斗变得顺利一些,以免振国军过多损兵折将,和战争的时间拖得过长,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占领浙江,可以使得苏南清兵没来不及趁振国军南下空虚,而发动大规模进攻,振国军的势力范围可以迅速向南大范围延伸,使得清兵对于振国军的忌惮更深,成为他们真正不可小视的力量。
这个同盟协议的基础并不牢固,双方实力此时并不处于对称状态,难以达到真正的平衡,迟早会出现一方吞并另一方的局面。
李天成考虑顺利夺取浙江之后再对新军采取行动,新军这股人马要想独自与清政府对抗是很难取胜的,到时候自己再利用一些计策迫使新军彻底倒向自己的怀抱,接受成为振国军一支部队的番号,这样便大功告成,不但可以占领浙江全境,部队的规模还可以迅速扩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