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 第七章 猝知真相(1 / 2)

加入书签

“啊?”

林南一听便是一愣,待到艾草将自己所闻所见细细说完,林南这才明白原委。疑惑之余,也不禁犯了琢磨。自己印象中的子瑶,举止有度,谈吐不俗,至少受到的教养绝对是好的。而从最后乔叔的所见来看,其家世也肯定是官宦人家。可既然是这样,按照祖母这般大阵仗弄下来,便是什么样的人家,也应该浮出水面了。到现在为止,却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似乎只剩下了两种可能。

一种是,庄家本身不是京师人氏,当日在京郊二人相见,子瑶是来走亲戚的。可如果是这样,在襄阳城被强行架走的子瑶,就不会说出让自己到京师相见那样的话来。如此可见,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另一种……不会这么巧吧?自己当日南行,出于不为外人道的原因,改名换姓,摇身一变成了乔山虎。既然自己是这般行止,那么子瑶……会不会也因为类似的原因,用了假名姓呢?就像艾草说的这个消息,会不会是卫子瑶,变成了庄子瑶呢?

林南这想法一出现在脑海,登时便有一种荒谬绝伦的感觉,连自己都有些不能置信。但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却觉得也不是没有可能。尤其是以林家、赵家和宫里头这般集合的人脉,居然都打探不到庄家的信息,相比较之下,这种可能性就变得更加大了……

凡事就怕万一,万一这事情真的就是这么巧,那么照此发展下去。捱到哪一天老太太耐性用尽,另找一户人家给自己订下了亲,那就一切都晚了。到了现在只有抱着宁杀错无放过的心思,是与不是,得自己亲自弄个明白了。一想到这里。林南便有些坐不住了,连忙叫过了春和和林四,耳朵边细细嘱托了一番之后,把两个人派了出去。

……

林府那边折腾得热火朝天,卫诚这边也有了进展。

这几天虽然女儿的婚事一直挂在心头,可本职工作依然要放在首位,因此卫诚还是按部就班地上朝下朝,在户部协助尚书郑桓处理公文。但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怎么的。卫诚就感觉周围有些人的态度,似乎有些古怪。有几次几个熟面孔的同僚正说着话,他一过去,几个人不是转了话题就是不说了。碍于情面,卫诚也不好深问,但内心深处却觉得,这古怪很可能与自家女儿和林府的事情有些瓜葛。

意识到了这一点,卫诚更是心急火燎地迫切想把这件事给解决掉。利用当值的时间闲暇。卫诚走了好几个衙门口,见了见老上级,看了看旧同年,顺便也和现在的同僚见缝插针地摸了摸情况。许是卫诚连续多日来过得都不怎么舒坦。老天开眼,在一位旧同年那里头,还真打听到了点情况。

这位旧同年和现在升任汉南都指挥同知的张忠乃是同乡,昔日一同离开家乡出来打拼,虽然现下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但依然时常互相通些音信。前几日叛乱平息之后,这位旧同年也在京师给张忠去了一封信,但是张忠还没有荣升都指挥同知。因此这封信也只是表达了一下朋友之间的关心,兵荒马乱的。保证平安便是世人最大的安慰了。

本身通信内容很寻常,但张忠的一封回书。却于日常的寒暄之外,另有一番内容。此次平叛,张忠也是在襄阳城和鱼儿洼几历险情,差一点把命都送在两军阵上。劫后余生,未免重新生出许多感慨来。同时,面对在战场上认识的那个叫乔山虎的年轻人,也毫不吝惜笔墨地颇说了几句,生出了后生可畏的赞叹来,这在以往的信笺中是很少见的。因此这位旧同年也很有印象,到后来朝廷风言风语地说起平乱大功,前后一印证,这番信息摆在卫诚面前,就成了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了。

然而让卫诚略感失望的是,张忠在与朋友的信笺中,对这个乔山虎的身世和来历,却没有任何的描述,若是联系起来乔山虎的职分,怕是也不难理解张忠的谨慎。可现在卫诚要的,恰恰就只字未提,就好像吃个刚出锅的热包子,吃了好几口都没有看见馅儿一样,憋闷得难受。

卫诚左想右想,最后都想豁出去赶奔飞翎卫东镇抚司,去找杜宁直接问个明白了,结果,就在他犹豫不定没有下决心之前,朝廷忽然下了一道旨意。这道旨意下来,朝堂上旁人如何暂且不提,单是卫诚,就好像面前忽然被一道巨浪掀了一个跟头,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这道旨意的内容,就是先前启元帝和杜宁私下商量的结果。大体上就是说,先前朝廷事务繁重,水患兵乱之后,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因此有些事情没有及时处理得完全。很多人在前一段时间立了功,朝廷却没有及时给予应有的奖赏,皇上圣明烛照,明见万里,这一回拾遗补阙,将有功人等,尤其是平定水患和叛乱的文臣武将一一列出来颁赏,以示公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