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不分轩轾(1 / 2)

加入书签

第八十五章 不分轩轾

“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天地行常,日月交替,兴废更迭,仁者方兴。故昔夏桀不仁,则商汤代之;商纣不仁,则周武代之。所谓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焉。

然天有四时,地有八方,人食五谷而衍生异常。曰善恶,曰良莠,曰智愚,曰凶懦;曰直,曰奸,曰吝,曰谗……仁之大者,如风拂万物,概覆天地四海。然日曜虽光,却有一亏;太阴一盈,必有渐损;有阳固有阴,有晴定有雨。民之为众,虽有仁善之正,亦有凶恶之反。仁者虽大,莫能盖焉!便如海中之黑石,虽水之漠漠,却莫能解之。

是故君子修身,必治其德;天子治国,必行其仁,若仁之不达,则行之于律……”

……

“夫以德得民心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而以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有司。故治国,有法则行,无法则乱,法宜利民,便无不行。法制既立,不遵者殛,若无纲度,则徙矣。政令不行,上者之失;行之不严,官吏之失。政令不达,诸事拱塞,久必生流言而奸诟之非,仁至而民怨,位虽在上而威仪已失;政令通达,则上不必躬亲而天下自安,万民颂之。是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清冷的小院子里,断断续续地传出一阵诵读之音,在纷纷扬扬的雪粉中飘荡。

小屋里头,林南和明德两个人互相传看各自的文章,既有相较之心,又有互相欣赏之意,看到兴起之处,不时吟哦出声。不多时各自看完,两人相视一笑,却都心中没有定论。倒不是说两个人做的不好,也不是观点向左,问题恰恰在于,对这个拟题两个人心中的观点太接近了!连带着写出的文章风格也十分相似!由于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长五年多的时光,因此心性和看待事物的眼光有很多相同之处。

林南固然聪颖好学,可明德也绝对不白给,此番两人文章做出来,真刀真枪的一番考较,即便有些争胜之心,但也难掩钦佩之意。同样的观点,明德开篇作的好,经典引用也十分考究,但他的视角不同,是站在一定得高度去俯瞰事物变化;而林南开篇寻常,却循序渐进,环环紧扣,视角也是从下往上说,最后总结言简意赅,雄浑有力!

两个人的文章说的是同样一个大观点,但言论出处不同,典据论证不同,视角不同,细微处的小观点也略有不同。文章大概都是说施政的要领,自古以来便倡导仁政,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有什么坏处呢?以仁义治天下就什么都不用管了么?两个人认为都不是……

治国的宗旨,对待百姓的总体态度是要怀仁,但光靠仁是不行的,还得有律法,而且律法要严格实行。政令要上令下行,上下一统,时效性要强。如果被人钻了空子,就容易引起很多麻烦。如果国家的法度被有心人利用,那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法律大不过官员手中的权力,那就更可怕了!长此以往,下面的百姓会先有反应的,怨气积累久了,必然会在民众之中兴起流言,如果被奸人利用起来,产生的祸患极大。轻则地方失政,百姓离心;重则动摇国本,弄不好就得改朝换代了……

明德文章里头说得还不明白,可林南的文章里却写得相当直白!

“上下一体,则天下安;一体不谐,则天下动;昔周之时,天子式微而诸侯大,始有诸国之乱,天下动荡后归于秦;汉末之时诸侯大,数路之乱鼎足三分;隋之时天下乱,最后杨隋终而李唐始;然唐虽有贞观、开元之盛世,却因一度失察而生出安史之乱……”

按说这段话虽然是说朝代更迭和法制行政的关系,但这么写也有些出格了。林南之所以敢这么写,是因为这是一场私下里的比试,两个人看完就拉倒,文章不会外传。而刘冲和李峰虽然知道这事儿,但因为跟着明德,也不敢外传。

文章读罢,明德的文字严整大气,看得林南心生感佩;而林南的词句犀利透彻,更让明德自愧不如。结果两个人最后都觉得对方的文章有自己没有的优点,但若真比起来,自己写的也不差!由于是认真比试,心底里也不想相让,尤其是明德,心底里更是无比的认真,着实不想认输!

最后还是林南说道:“殿下,我觉得咱们这么品评不大好。”

明德一愣:“哦?怎么不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