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内部教育(1 / 2)

加入书签

李庄有收集人才的癖好和好为人师的毛病,不过他当老师的水平确实非常高。周奇森自愧不如,说当老师也需要天赋。

公司目前有二十来万研究员,这些都是以理工农医为主的理科体系,文科类的博士没有计算在内。

在联合技术公司内部,最常见的称呼是某某博士,连周奇森和大面的称呼也是如此。李庄的学历太低,亲近的人不是叫“李庄”、“阿庄”,就是“丹尼尔”,平常员工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叫“李先生”的人最多。这是个复合词,华人员工开始叫的,后来才慢慢传到公司内部其他族群。

所谓“李先生”,是指李庄喜欢跑到双威理工学院和拉格兰奇职业技术学院讲课,被国宝讽刺为“好为人师”。

“你不要不服气,我教学生的水平远高于你,”李庄回应熊猫的是这句话,似乎没人能反驳,因为成功的例子摆在前面。他以前收的八十个弟子,现在基本都能独挡一面。

双威教育集团,这个自成立之日起李庄就投入大量心血的教育集团,是一个以双威大学(udwa)和双威理工学院(dwita)两所巨型大学为核心、职业技术学院为辅助、数十所中学、小学、幼儿园为基础的垂直教育体系。

内部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自然抱团,经历相对简单,可靠性将大大提升,这有助于降低安全委员会的工作量。这个越来越复杂的团体,已经让高层精疲力竭。人事部在所有研究院的框架都搭起来后,就没有再进行大规模招聘,转而集中精力寻找一流高手。

来自澳洲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和公司内部培养的人才正在缓慢充实公司的技术实力。两百万员工中,有近七十万的硕士学位获得者,没读过大学的只有极少数。

公司下属的每个小镇,都有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一方面是方便员工及员工家属们进修,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有效控制核心资料的流传,将数据安全性和日常使用的便利性统一。

这里读书气氛浓厚,体育设施发达。李庄去过三次德国,公司里喜欢德式规划的高层不少。双威建筑设计院里有精研德国建筑思想的专家,双威市、威森市、威林市和新威市四座城市的居住区和工作区,都以德式规划为主。

双威市是联合技术公司的行政和教育中心,占地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高校遍布,交通便利。联合技术公司去年五月份进行机构调整后,三个月内就搭起了全部的框架。这里不缺教师,更不缺地皮和建筑。

双威大学和双威理工学院的占地面积都是二十平方公里,大学和理工学院的教师均由集团高级科学家和工程师担任,很多注重子女教育的华人研究员就是因为两所大学的教育水平超高才加入联合技术公司的。

成立不到两年,就有人将dwita列入世界前十的名校当中,udwa稍逊,主要是公司注重理工,人文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水平不算很高。即便如此,加入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们,水平也无可挑剔。不乏有知名学者进入这个很复杂的机构,范围覆盖到包括经济学类和管理类的广义人文学科。

这两所大学暂不接受国外留学,因为成立时间很短,尚没有毕业生。联合技术公司的成员已经极为复杂,不能再添乱。高层不担心会近亲繁殖,数十万的研究员来自于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全球排名三百名之内的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些不知名大学的杰出毕业生也比比皆是。

公司人事部充分贯彻了李庄的人才观点,不执着于所谓的出身。公司的研究员里面,有20%都来自于一些没名气的大学。术业有专攻,要想收集所有的杰出人才于一身,就必须放下不必要的门户观念。

双威大学和双威理工学院都由d&e慈善基金赞助设立,其他高等学校由艾尔塔教育基金出资,中学以下机构则由双威市管理委员会拨款,全免费教育。

李庄很少去双威大学,但他在双威理工学院有一间办公室,没有挂名誉院长的名头,这个被泽维尔毫不客气地抢走,山本当了院长,他喜欢教书。

之所以有收徒的念头,是因为这家伙发现了十来个好苗子,都是刚上大一的学生,以来自法国的丹尼尔.伯纳德、德国的豪格.古斯特尔、花旗国的查尔斯.艾默生和来自日本的田中次郎最为出色。田中次郎跟山本这家伙有些关系,是他堂姐的小儿子,他们这个家族也不知道是怎么变异出来的,虽然不能跟法国居里家族比,但整体水平并不逊色,只是拔尖的比较少。

相比之下,经过精挑细选的原八十个弟子,与这帮人相比都有些逊色,国人的发散性思维大部分时候都是坏处。不是没有高手,但最大的一个才上高二,而且兴趣不在李庄的专业范围之内。

李庄的授课内容以电工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精密加工为主,他擅长的几个领域,都能在这几人中找到传人。

丹尼尔.伯纳德擅长电工电子,小时便在家乡就有“天才”的称号,他父亲老伯纳德应用物理研究院通信工程研究所所长,母亲也在研究所工作。

豪格.古斯特尔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不逊于李庄,比王程敏还高一个档次。他母亲非常厉害,供职于应用物理研究院,父亲供职于数学研究院,都是高智商人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