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一对翁婿,两个乌龟流(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一章 一对翁婿,两个乌龟流

悼公顺嘴说:“是啊,今年轮到你家军队出战了!”

赵武马上笑咪咪说:“不好,我家夫人可是副元帅的女儿,侧妻是王卿单公的女儿,我走了,国君留在我家,恐怕那两个人要来驱赶国君。”

悼公大笑:“武哥说话总是那么直率——要不,我在赵城修建一座宅院,以后好常来找武哥玩。”

赵武刚才拒绝了悼公,师偃也就理直气壮了:“不好,赵城是我赵氏的领地,国君在这里建房子,那座房子算谁的?”

悼公尴尬的一笑,韩起在一旁打圆场:“自然还算赵氏的,算赵氏的别院吧,将来谁都可以住一住——以后我来玩,也有地方住。不过,既然房子主要招待君上,那么建造房子的花费,似乎该由君上出……嘿嘿。”

悼公无奈,勉强点头。

……

送走悼公,赵武转向韩起,后者正在等待赵氏集结军队,并将随着军队一起行动——如今的情形跟鄢陵之战刚好颠倒了,现在赵武是主将,韩起反而成了军尉。

“魏氏能出多少人?”

韩起回答:“我来的赵城时候问过魏绛,他请我向你致意,并请你多担待点,魏氏因为粮食困难,最多能出一千五百名正卒,再多,他们负担不起了。”

“好吧,就算他出正卒一千五——羡余(辅助兵)能出多少?”

“四千五。”

“滑头,魏家子弟个个都是滑头。”赵武评价说。

在赵武心中也有一个自家的出兵数目:他只会拿出那三千甲士。不过,由于赵武拿出的都是职业兵,后勤工作不免大了些,为此,他需要带上至少一万五千人的后勤部队。

这个数目是赵武的心中盘算,他没对谁说出去。但魏绛提出的出兵数目,正卒恰好是赵氏兵力的一半,辅助兵是赵氏数目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战斗上,还是后勤补给上,赵氏都休想占魏氏半点便宜——魏绛这厮,一定揣摩透了赵武的心理。这才能准确地将出兵数目恰好控制在这个比列。

当然,以魏绛的性格,为了国家,他不会拖赵氏的后腿;他既不会占赵氏的便宜,也不会让别人占到自己的便宜。

这就是魏氏的家风。

魏氏跟赵氏不同,赵氏是职业兵,召之即来,集结军队速度很快。魏氏则需要在自家领地一个个“里” 的召集武士,双方正式约定汇合的地点是在通城。在魏氏手忙脚乱的发放征召通知的时候,赵武悠闲地带着部队,慢慢北上,路上还有闲情视察各地的春耕情况,以及筑路队的进展。

三月底,赵氏与魏氏的军队在通城合流了,如此,新军算是整装完毕——虽然新军整装完毕,但依旧是半支军队。不过,新军的主将、副将却没有半支军队的觉悟……赵武与魏绛站在通城校场,魏绛满意的看着自己的队伍,频频点头:“咱这支队伍拉出去,即使跟楚国半个国家的军队打一场,虽然不能保证胜利,但总不至于落荒而逃吧。”

魏绛说这话,是因为魏家知道赵武的习惯,他们拉出来的军队也都是甲士。魏氏本来就以制作盔甲著名,这个家族拥有的甲士数量比国君还多。现在他们拼尽余力,也是凑出了一千五百重装甲士,不过他们甲士的铠甲质量明显比不上赵氏。

然而这也足够了,晋国是霸主国,数百年积累下,前任国君晋厉公去世的时候,手头只有八百甲士,所以,新军总数达四千五百人的纯甲士部队,是一股足以屠灭小国的力量。

韩起在旁边点头赞同。魏绛看了看赵氏的军队,又哀叹:“落伍了,落伍了。原先我魏氏的甲士称雄列国,但如今,我们在本国都比上赵氏了。小武,知道我为什么选择在通城汇合吗?”

赵武人面前只会装憨厚:“嗯,只有这里你我两家的领地相临,不是这里,还会是哪里?”

魏绛摇头:“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想当初鄢陵大战,只有士燮看到了晋国政治上的忧患,果然,其后不久,国君被杀了。晋国动荡。冲入楚营时我们其他人只顾庆祝,谁也没发现,我们当中还有一人也是清醒的,就是你!你小武在别人狂吃楚国稻米的时候,悄悄地给自己留下了稻种。

后来我们寡君被杀,国内乱成一团,各家族人人自危,你小武却在悄悄的种大米。如今效果呈现了,大家都在饿肚子,只有你家武士,肚子里塞饱了鸡鸭与大米。一点未曾挨饿——士燮得智慧人人都知道,在我看来,你的聪明不下于士燮。你俩的区别在于:士燮把话说出来了,你只做不说。”

在封建时代,每个人的领域划分的很明确。魏绛张口评论赵武的财产问题,这是越界行为,很不恭敬。但魏绛向来有智者之名,他这么说,肯定是因为逼急了。

韩起插话缓和气氛:“你魏家在通城与赵氏毗邻而居,我听说你这是向国君特地要求的,是不是想学赵氏的种稻技术,想学就说嘛,以小武跟魏家盟友的关系,怎会不告诉你。”

魏绛不客气:“我也在琢磨,按说我魏家与赵氏、韩氏关系也不错,怎么赵氏支援韩氏,怎么不想着顺便支援一下我魏家——起子,这次你去赵城送动员令,我听说韩氏的武士从赵城拉走了数万鸡鸭,还运走上千石粮食。

韩氏有存活赵氏之恩,我魏氏不敢跟韩氏比,但赵氏刚刚复立的时候,我魏氏也支援过奴仆与农夫,还有大量武士,所以我不要求别的,请赵氏传授我们种植稻米的技术,以及建设鸡陂鸭城的技术,以后我们自己动手,养活自己。”

赵武没提魏氏当初那些所谓得”支援赵氏“的物资是他用东西等价交换而来的——魏家虽然是贵族,但这个家族向来有颠倒黑白、强词夺理的传统,“春秋第一辩手”就在魏家,跟这样的人讲理是自找蹂躏。

“我赵城有一座学宫,这些技术都在学宫里公开教授,绛,我可没有特意对魏家隐瞒什么。”

魏绛嘲讽:“我要是把人送到你的学宫里,那还算我魏家的人吗?我听说你的学宫今年设定了新制度,你叫做‘实习’……得了吧,别人看不出这里面的圈套,我怎会看不出来呢?白给你家干七年,七年里头步步升迁。等七年后,赵家的事情干熟了,官也足够大了,谁还在想回到原来家族?”

春秋人不傻。

赵武继续装傻:“我原来只是想,学宫里的人享受我家的优待,吃了我家的饭,总得干点活吧。再说,书本上学的东西,不亲手实习一下,又怎么知道是否学会了?魏兄这次倒是提醒了我……我今后一定努力,让他们都留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