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7 义学(2 / 2)

加入书签

凤九渊道:“是吗?那我来问你:朝廷养了多少官员,他们每年所领的清敬钱和俸禄加起来是多少?”

武定中沉默不语了。他很想说,这两者之间没得比的。官员为朝廷办事,朝廷发给以俸禄和资金是该当的。而百姓们既不交税,也不纳粮,凭什么要把朝廷辛苦赚来的钱给他们呢?当然,这话只能在脑子里想想,直接说出来他是不敢的!

凤九渊问道:“若是我下旨由朝廷出资兴办义学呢?”

武定中叩首道:“皇上,臣身为宰辅,也想办成这件利于千秋万代的好事、大事,但就怕朝廷财政负担不起。”

凤九渊想了想,问道:“义学之事是归礼部管还是民部?”

“回皇上,民部!”

“速让民部拿出个义学兴办纲要出来,并列出详细的预算,朕倒要看看这事能不能办成了!”

武定中道:“皇上,臣有一言!”

“说!”

“若是义学建起来了,没有人来就读怎么办?”

凤九渊一呆,道:“这,这怎么会?”

“皇上,我朝百姓富裕是人尽皆知之事!虽然人人都知读书方能上进,读书方能为官作宰,读书方能改变人生、改变家境,但朝廷每年开科取士,多则不过五十万,少则二三十万,俨然就是万中取一。若是大家都读书,试问,出路在哪里?所谓学而优则仕,连仕都不能,学又有何用?再者读书也是有成本的,与其拼尽十几年寒窗去博那万中无一的渺茫希望,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过日子!不知皇上以为臣所言是否在理?”

凤九渊不得不承认,武定中的话确实在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送个孩子却读书,就算是不交学费,但也人占去一个劳力,这个劳力只有消耗而没有产出,无疑也积年累月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投入。而如果读了书又不能谋得一个更好的出路,那显然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换作是自己,也绝不会为了一个‘读书明理’而作如此巨大的投入的,毕竟对于普通人家来说,生存的资源有限,还是把所有的用到改善生活和环境上来得好些。

武定中见凤九渊不答,就又道:“纵然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若实际上真是这样,即便是没有朝廷投资,义学也会轰轰烈的办起来,甚至是需要支付束修的私塾也是遍地开花。事实上,一万个人读书,未必有一个能谋得上一官半职,绝大部分人是一生碌碌无为,甚至因为读书而将整个家都拖垮,只有少数人能在商社或者的大户人家里谋得一个安生之位。相比起他们的投入而言,这样的回报显然太微不足道了。因此,残酷的事实已经严重挫伤了百姓们支持读书的积极性,就算是朝廷出钱,也不能激起他们的热情,不过是平白又多添一个负担罢了!”

凤九渊算是听明白了,武定中的话归结起来就一句:无利不起早!百姓们从不干没有好处的事,读了书又怎样?不能谋得更好的前程,还不如不读呢!

原想着把义学建了起来,这样小馨就能够进入学堂学习,有了大批的小朋友跟他玩了,现在看来……这条路真是远得看不着头呐!但话已经说出口了,不可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抹了过去,因此他道:“什么才是立国之本?人才!每年有多少寒门士子被取中呢?我看是聊聊无几!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特权阶层和普通百姓的严重分裂,甚至是对立,由此而危及了朝廷的安稳。这你想过没有?”

武定中一凛,他确实是没有想过这些的,听凤九渊这么一说,顿时感到一阵如芒在背,道:“皇上洞见万里,非臣所能及也。由此看来,朝廷必须拿出办法来才行!”

凤九渊道:“义学是必须要办的,就按你先前说的那个标准。这开科取士之道嘛,我看明天的大朝会上就把这事作为讨论的重点!”说完,就站起身来道:“我的本意是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多多培养些人才来。但没想到的是基础教育如此薄弱,难怪历年来朝廷总会循环性地出现危机。人才的的来源只局限于小小的特权阶层内部,长此以往,再健康的机体也会产生病变的!”说完,拂袖而去。

出了内阁,他忍不住暗赞自己:越来越懂得借题发挥了。兴办义学的本意是以权谋私,给小馨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没想到这里面还藏着如此多的门道。好在他多少还有些见识,立即把义学的问题和人才的培养联系到一起,然后再借题发挥,扯到了国家长治久安之上。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由此,不得不佩服起自己的智商和临机应变的能力来。

在回凤鸣宫的路上,他想:可不可以在国子监设立幼儿教育呢?把中京所有权贵家的小孩子都集中到一起来教学,这样一来,小馨不就有了玩伴了么?这个办法看似可行呀。嘿嘿,看来当皇帝还是有好处的,总可以假公济私地滥用职权。

回到凤鸣宫,见小馨正和宫女们在玩,仿佛根本不记得上学的事了,也就没有打扰,自去批阅奏折去了。

和思菊商量了一番之后,第二天便下了一道旨意,中京所有三品以上职官,家有五岁以上、十岁以下孩童者,一律送进宫来,甄选聪颖知礼者陪长公主读书。

这主意,当真是他娘的贼好贼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