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5章 合葬(1 / 2)

加入书签

皇太后移宫寿皇殿之后,在宫中举办的丧仪大典就算是基本告一段落,只待半年之后迁宫遵化皇陵下葬即可。不过尽管是要再等些时日,然而由于皇太后身份特殊、情况特殊,皇上不得不从现在就要开始着手解决相关的礼制问题,从而顺利实现皇太后与先皇的合葬。

随着皇太后的过世,先皇的四位皇后全部离开了人世。不过皇太后与另外三位皇后有极大的不同,那三位皇后都是在早年即过世,即使是最后一位孝懿皇后仙逝距今也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此外她们全都是先皇在位的时候由他自己亲自册封的皇后,因此在今年四月初在景陵安放先皇梓宫,这三位皇后也一并起灵,与先皇的灵柩一并前往遥远的遵化,在康熙景陵地宫里安放,静静地陪伴着她们的夫君。

一个多月之前皇上护送先皇灵柩前往遵化安葬的时候,当所有下葬仪式全部结束之后皇上并没有下令封死地宫大门,实际上那个时候,皇上就已经暗暗存了私心,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亲生额娘留有一席之地。

不管皇上与皇太后之间曾经如何的水火不容,然而那个现在静静地躺在梓宫中的女人毕竟是他的亲生额娘,不管是出于血缘间的母子亲情也好,还是弥补皇太后在世期间自己的诸多“不孝”也好,或是因为自己的私心,皇上一直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实现皇太后与先皇的合葬。不过,这件事情也不是那么顺理成章。

先皇景陵地宫早在康熙朝前期就已经建成,当时先皇在建造景陵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竟然会有那么多的皇后,当时建造的景陵地宫实在是太小了,安放下一帝三后四具棺椁之后简直就是满满当当,如果皇太后再的棺椁再安放进来,那就是一帝四后,不但是位置紧张问题,而且引发了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

皇太后与前面三位皇后从出身上来讲具有根本上的不同性。因为她不是先皇亲封的皇后,先皇驾崩的时候她还只是妃子,连贵妃都不是,但是她生了一个能力超群的儿子,正是因为这个儿子母凭子贵荣升了皇太后,因此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她算不上是皇后,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唯有皇后才能享有死后与夫君合葬的殊荣,母凭子贵的皇太后也能够仅仅凭借皇太后的名号就享有袝葬先皇地宫的资格吗?

在皇上的心目中当然是肯定的回答,然而朝中的大臣并不全都是与他同一条心,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为了师出有名,皇上必需要于情于理都合理合法,为此何安葬先皇这个最后一位因为母凭子贵荣升为皇太后的女人,成为一项急需商议的事情。

康熙朝建立于清朝的早期,属于包括丧仪在内的诸项礼仪制度逐步完善时期,很多制度由于没有形成规制的仪典规范从而只能以援引前朝(明朝)先例的方式予以解决。皇太后虽然不是大清朝的第一任皇太后,然而却是第一个需要与帝王合葬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也是因为母凭子贵而荣升的皇太后,不过她的夫君葬在关外盛京,待她过世的时候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已经在关内遵化新建了皇家陵寝,且已经过世,先皇不忍心自己的祖母远离,于是在遵化单独建立了暂安奉殿(后由雍正皇帝改建为昭西陵)安葬孝庄太皇太后,因此孝庄是以太皇太后而非皇太后身份下葬,且未与自己的夫君(皇太极)合葬。先皇自己的生母则是在他尚未登基之前即已去世,因此也不存在以皇太后身份下葬的问题。

由于本朝没有先例,皇上又是一个极其注重礼制之人,既不想事事依附前明,又想给子孙后代树立典范,因此针对此次皇太后的丧仪,他站在建章制典的高度尽心操办。不过,皇上日理万机,皇太后的丧仪很重要,其它国家大事也很重要,于是他责成总理大臣、内务府总管等诸位大臣先行商议一个初步方案后再提交他审阅。

由于廉亲王掌管礼部,又是总理大臣之一,而且先皇的各位皇后从名份上来讲也都是他的皇额娘,因此这件事情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身上,由他负责牵头组织商议并确定最终的方案。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紧张忙碌,以廉亲王为首的诸王公大臣终于草拟并提交了一份初步方案。

六月二十日,皇上召见各位总理大臣,专门商议此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