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除夕晚宴(一)(2 / 2)

加入书签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品牌的产生,当然这里面也有朱影龙的一点功劳,如果不是他的推动,后宫的那些女人们也不会想到品牌还有这么巨大的效应,这就如同商家“童叟无欺”的口碑一样,后宫成立了“相思鸟”成衣集团,凭借后宫强大的设计和领先潮流的榜样能力,一大批精美绝伦的女式服装进入大明的成衣时常,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推出数款流行款式,令无数大明女子趋之若鹜,成为一种时常,朱影龙更是下旨放宽了民间对服装颜色的使用,只是在一些款式和图案上加了些限制,民间不得擅用之外,更是在成衣服装上烧了一把火,天下女子无不把朱影龙称作为“大明有史以来最开明的皇帝!”

“相思鸟”服装品牌的成功,让那些闻到血腥味的商人们闻风而动,紧跟着许多品牌都被树立起来什么“布谷鸟”、“啄木鸟”之类的如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霎时间大江南北的商人都有了自己的字号和商标。

教育是朱影龙十分关心的一块,尤其是启动了教育制度和科举考试改革之后,教育是重中之中,朱影龙责令教育部成了了两所直属教育部的师范学院,校址分别在北京和南京,按照新的教材模式培养教师人才,后来这两所学院都成为大明帝国教师的摇篮。

再接下来就是军事方面的了,朝廷现在几乎要拿出国库收入的四成用于军事方面,甚至朱影龙四人还命后宫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武器的研制和开发,朱影龙将后世共和国的“装备一代,研制一代,设计一代”的方针引入了大明帝国的武器研究,从空中到水下,只要是能对军事用途有帮助的人才都被笼络到一起,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人多的好处,一个脑袋不行,就三个,三个不行,就三十个,三十个再不行,三百,三千,三万都可以!

火器这玩意,只要是国家重视,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起来那是迅猛无比,虽然局限于技术和生产能力的缘故,太先进的火器暂时还没能够出现,但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加上朱影龙这个一知半解的枪炮知识的认知,燧发火枪慢慢的从前发向后发转变,由戴苍牵头研发的新式燧发枪不但寿命有了较大的延长,还首次采用了爆炸式点火技术,也就是说初步的完成了击发枪的研制,不过这种击发枪制造要求过高,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下,量产的难度比较大,造价也高昂,不适宜推广以及装备部队,而且子弹的制造工艺也比较复杂,没有车床的帮助下,几乎全部需要手工来完成,这种枪属于贵族枪,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慢慢的研究它配套的量产工艺,直到蒸汽车床的问世,这种击发枪才实现了量产,不过这并不等于火器就不跟新换代了,击发枪虽然不能直接量产,但是他上面的好处技术以及零部件是可以用到现在的燧发火枪上,比如枪管的生产技术,虽然还达不到后世无缝钢管的技术指标,但已经是这个时空最先进的钢管生产工艺了,从铁管到钢管,燧发枪的寿命何止提升了一倍!枪管的长度也缩小了许多,准星的应用,射击精度以及有效射击距离都有了成倍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戴苍等军械专家在朱影龙的提示下,将望远镜成功研制成瞄准镜,在击发枪不能量产的情况下,研制成功了狙击击发枪,得知这种枪研制成功,朱影龙欣喜若狂,得知这种枪在一定等精细火药制成的枪弹下,有效射程达五百米,虽然贵是贵了点,不过这可是为特种部队量身定做的武器,朱影龙便下旨决定小批量生产,少量装备部队,这种击发式狙击步枪将会成为战场敌人军官的噩梦!

不过这种枪的造价实在是昂贵,一杆枪的造价能造出现在使用的燧发枪氏杆,算上瞄准镜的制造,可能还要更高,因为是全部要靠手工打磨,废品率相当高,而且基本上每一支枪都有一定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使用这一杆击发式狙击步枪,那今后他只能使用这一杆,换了别的话,他就需要重新适应,而且需要大量的子弹才能找到先前的感觉,绝对是一间十分昂贵的个人物品,按照后世的算法,培养这样一个狙击枪手,花费的费用怕是要顶的上一个飞行员了,不过就是这样也值了。

再说科技方面,科技一直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圣人都不屑,但是偏偏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一直以来儒家治国都是愚民为主,他们心目中的教化万民为己任其实就是教导老百姓如何创造财富供他们挥霍以及成就他们的名声,但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却都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者,虽然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创造力,但在儒家这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但又欺软怕硬的压制下,虽然取得了如同四大发明的伟大成就,却一步一步的被扼杀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找到被茹毛饮血,凶残掠夺的欧洲人迎头赶上,他们甚至就只有几百年的封建历史,就超越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无可媲美的科技神话,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了沉重的灾难,但是从这一刻起,朱影龙绝不允许这种情况再一次重现,因此他几乎以铁腕的手段压制了儒家的反对,在内阁中单独划出了一部,科技部,专门负责资助科学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先进技术的推广,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星火基金资助并产于推广的那些技术发明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富,每年回馈给国库的钱银让许多人闭上了反对的嘴巴,而朱影龙又每年拿出百分之十的收入提供给一些学者名士进行各种基础理论研究,期待着各种划时代的“定理”“定律”在大明不断的涌现,让牛顿见鬼去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