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卫觊弄计(1 / 2)
第四十四章卫觊弄计
几年来,曹魏经了渭南、河东、北疆、洛阳四次大战,元气已伤,曹操留下的名臣宿将皆已老病,死的七七八八,几无所余。曹彰、夏侯尚皆是壮年而亡,能提上台面的大将已无几人。说起来,历史上曹睿将军权交到司马懿手上也是无奈之举。但是,曹魏眼下这种举国危机的局面,还是因为其兵力分化所致。眼下,曹魏的军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最强大的是处于冀州的曹真中军和新五营,中军和新五营战力最强,人马最多,眼下敌住季汉几乎举国之力;其次是征南大将军曹休手下与孙权对持的十万大军;再次是司马懿败退后,处于宛城的残部,虽然人马只有几万,但是与季汉几度交手的精锐之师,兵力强悍,加上司马懿这个主帅带领,不可小视,最后是青州镇东将军臧霸的人马,大约有五六万人。其余各州郡国兵共有数万人。这几支部队各有所司,不易轻动或无法轻动,故而曹魏虽强,却始终难以占据主动地位。这也是曹睿几次急着与东吴遘和的原因之一。可是东吴在汉魏两国之间始终犹犹豫豫,不肯挑明态度,并且在得了荆州之后,一直垂涎扬州、徐州,曹魏在南方的兵力不但没以缓解,反而一步也不敢动。
此时随着曹睿排开銮驾回乡祭祖,离开冀州,各地勤王军马暂时不用远渡黄河来救邺城。虽然冀州的压力没有减轻,但在曹睿看来,若因冀州而举国来救,就算保住了冀州,却失去了南方各州。那损失就更大了。冀州虽危,但如果按曹真的要求,紧急征用冀州所有的屯田兵和军户,这样可以立即组成二十万的大军,足够抵挡季汉的攻势。对于他的提议,曹睿点头同意,但是曹真在军前,分身无术。由留守邺城地尚书令卫觊全权负责。
曹睿带领所有宗世和大部分百官离开邺城后,卫觊当下召集刘靖、石韬、华表等人,共同商议征集屯田兵事。刘靖是故扬州刺史刘馥之子,现下官拜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建成乡侯,不过刘靖的出色不在武功上。而在屯田上,在他的治理下,冀州的农业发展极快,给曹魏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而石韬为典农校尉。也是冀州农事的负责之人,华表,华歆之子,尚书。安乐乡侯,是卫觊手下五兵尚书,屯田兵事他也算正管。
在曹魏,每一个大臣都不简单,眼下这几个人,就没有一盏省油的灯。但卫觊只担心石韬一人,虽然他多年来不显山不露水,只不过官至两千石。但是当年能与季汉丞相诸葛亮纵谈天下地人物,岂是等闲?眼下御史中丞徐庶辞官归隐,孟建战死凉州,朝中只剩他一个人。卫觊不知道石韬心气如何,但若是想在屯田兵上下手,自己的手段绝骗不过他。想了想,卫觊还是不想试探石韬的心意,他不愿冒这个险。与冒险与石韬打交道相比。他宁可一脚踢开他。
朝堂不同战场。并不是智慧高的人就一定能胜。石韬虽然有才华,却又是最容易对付的一个。他的身份正是突破口,一则他与诸葛亮是好友,再则他与司马氏交从过密,这样一个人,只要从身世上下手,就可以收拾了。
卫觊上来没有废话,先就要求石韬在十日内集齐所部屯田兵,前来邺城,经整顿后前往前线。石韬自然不知道卫觊是什么念头,只以为这个书法家出身的尚书令不熟政事,当下耐心的解释,自己要回去调集人马,要安排善后之后,筹集军资粮草,路上要耽误时间,十日内绝对办不到。哪知话才说几句,卫凯已是大怒,一拍桌案:“石韬,你哪里是办不成,我看你分明是有意拖延。我知道了,你与那诸葛亮是故交好友,眼见西贼来攻,喜不自胜,想要投敌了是不是?”
华表身为卫觊属下,自然是帮着卫觊说话,他虽然聪明,却误以为卫觊要借石韬立威,来要胁刘靖,当下也怒声喝道:“眼下军情如火,事态紧急,邺城留守诸大臣一心为国,日夜操劳,你手下那些丘八们多走几步路就办不成?!你眼中还有王法么?还有大魏国么?”
刘靖看看卫觊和华表,又看看石韬,想说什么,却终是没有说出口。
石韬看看眼前三人,虽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把矛头指向自己,却也不由心寒,高士心气,算然容不得他们欺辱,当下霍然站起,道:“几位大人,若不相信石韬,何必召石韬前来?若相信石韬,何必苦苦相逼?我身在魏,自然心向大魏,既然诸公不信,那石韬愿交出印信。”说罢便从脖子上摘下印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