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袁家胡同(1 / 2)
伴随一声汽笛长鸣,从沈阳发往辽东的旅客列车徐徐启动了。
车窗边,一名少妇怀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凝神地望向窗外,望向视觉所能触及到的远方,眼睛里噙满泪水。
她看上去是那样的瘦弱疲惫和无助。怀里的婴儿安静地睡在母亲的怀里,幼小的她睡梦中还在笑着,全然不知母亲的痛苦是那样地撕心裂肺痛不欲生。
这位少妇叫张媛,她怀里的婴儿是她的女儿美花,这次是到辽东小城投奔在那里工作的弟弟。这是1953年的冬天。
列车在一个小站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了,一股人流夹杂着寒风涌进车厢。张媛抱紧了怀中的婴儿,掀起自己棉袍的一角裹紧婴儿。婴儿躺在母亲的怀里还在睡着,可能对她来说,火车的颠簸就像个大摇篮一样地舒服。母亲张媛凝视着她,心里却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子中奇,痛苦的记忆象天边的浮云一样在她的眼前晃动,挥之不去……
故事还是要从民国时期的袁家胡同说起。
在我国的东北,有一座文化古城叫辽阳。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古称襄平。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建立国号,定都辽阳。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著名学者余秋雨的文章《流放者的土地》中就引用了康熙时期的诗人丁介的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来形容辽阳文化底蕴的丰厚。这些中原名士多为被朝廷流放的所谓犯罪的官员。
在辽阳城中,有一个张姓的大户人家,祖上早年在朝廷做翰林。因犯了所谓的文字狱,全家从浙江被流放到这里。或许是案子轻一些,或许祖上对皇上有过恩德,他们家没有被抄家,允许带走一切财物,包括佣人。名曰流放,实则是换个地方生存。他们来到辽阳,买了房产置办了土地,安居了下来。到了中华民国时期,他们家已经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在城里有几百间的房屋在吃租,在乡下还有几百亩的土地在耕作。
这家的主人张老太爷有七个儿子两个女儿,全家几十口人都住在袁家胡同。袁家胡同半条街都是张家人在居住,七个儿子每家三间房。男人们在外读书做事,女人们操持家务,农村的土地由管家打理。张老太爷是这个家族的一家之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