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七章 袁世凯的进击(四)(1 / 2)
回到长沙之后,顾问团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亲自到战场去观察,毕竟袁军的训练就是那些内容,没什么可看了,于是袁世凯又陪同顾问团,一起来到准备作为攻击突破口的古丈坪营地。而袁军前线的指挥官段祺瑞闻迅之后,也赶到古丈坪营地,与袁世凯、顾问团会面。
众人首先交流了一下战事的情况,现在双方战线的最前沿阵地最近的相距不到200米,当然在最前沿布置的士兵并不多,主要是起一个提前预警的目地,但近几个月来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斗,当然班排级别的战斗是一直都没有停过,另外就是双方都派出了不少枪法好的士兵,在前沿阵地潜伏,射杀敌军的士兵,到是有几分狙击作战的意思。
不过这也导至顾问团不能在最前沿阵地观察敌军的阵地,只能在后方的几个小山头高地上观察,当然有望远镜到也差别不大。
而观察了几天之后,顾问团基本可以确定,在长沙训练时模似构建的敌军阵地也确实有7、8分相似,总体来说这个阵地的缺陷很大,首先是战壕的深度不够,而且太过平直,缺少拐角,对火炮的防御不足,当然现在袁军只有75毫米火炮,这个缺陷的影响到也不是很大。另一方是阵地的纵深不够,整个阵地的纵深大约在1000米左右,在一战时期,阵地的纵深通常都在5-10公里, 而袁军这边布置的阵地其实也是半斤八两,双方到是旗鼓相当。
当然,双方的火力、战斗力也不能和一战时期的同盟国、协约国的军队相比,因此称为微型版的一战到是真的颇为适当。
但顾问团也注意到,袁军士兵的士气并不高,在阵地里驻守,都是一付懒洋洋的神态,休息的时候也目光呆滞,神情麻木,只有在吃饭、发饷的时候,才有一点精神活力。
顾问团将这个情况向袁世凯反应,袁世凯听了以后,也只能苦笑摇头,他当然知道自己军队的士气不高,但却无力解决,毕竟双方现在对持己超过半年时间,就这样蹬在战壕里,风吹日晒,而且时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再加上对亲人、家庭的思念之情,因此久而久之,士兵们自然就会麻木起来。
其实袁世凯治军还是很有一套的,一方面他绝不苛扣士兵的军饷、口粮,而且时不时的还搞点刺激,给士兵发一点烟酒之类刺激的东西,或是改善一下饮食,加些鱼肉之类的食物,同时也还注意军队的轮休,绝不会让一支部队长时间驻守在前沿阵地上;另一方面袁军的军纪也极为严格,一但发现逃兵,抓住之后不仅格杀勿论,而且家属连座,这样软硬兼施才算是免强维持着军队的稳定。
而相比之下,对面的德佑军更是不堪,根据俘虏的交待,不少阵地都发现了逃兵,另外士兵的饮食要比袁军差得多,有些阵地的士兵连肚子都填不饱,至于军饷,能够放到士兵手上能有7成就己经很不错了,这也清廷的传统艺能,因此这样比烂下来,袁军其实还算可以。
顾问团听了之后,也只能无语,毕竟人民军和袁军的建军思路完成不同,人民军是按照旧时空的解放军建军思路基本相同,是为国家、为人民而战,而袁军的编制、制度虽然和近代军队一致,但在本质上还是袁世凯的私军。
同时顾问团对双方的阵地防御力也进行了评估,认为人民军的一个师完全足以攻破双方的阵地,当然会有一定的损失,因为人民军的一个标准师配备有56门75毫米火炮,24门100毫米火炮,再加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200余门,机枪也有200余门,因此单论火力来说,是要比双方的军队都要强大的多。当然袁军集中了500门75毫米火炮,在火炮数量上要明显胜过人民军的一个师,但人民军的一个师有24门100毫米火炮,威力远大于75毫米火炮,这可不是简单的靠数量能够填平的,而且人民军的训练、素质更是要远胜过双方。而换成了是袁军,顾问团认为也是有5成的把握,具体结果,还要看临阵的指挥调度。
――――――――分割线―――――――――分割线――――――――
在四川成都府,英国领事谢林汉姆和法国领事吉拉蒂诺,连袂拜会德佑朝廷的军机领班大臣肃亲王耆善。
双方会面之后,谢林汉姆道:“亲王阁下,我们代表英法两国政*府,向阁下递交一份外交照会。”说着将一个文件夹递交给耆善的亲随,由他转呈给耆善。
耆善打开一看,用中英文分别写明,共有三项要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