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刹那迷惘(1 / 2)

加入书签

“你是姜先生的表弟?”元哥儿依旧有些狐疑,转头看了一眼蒋年,只见蒋年朝他轻轻颔首。

少年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原来是这样。”

宁月昭指了指他的书娄,“我可以看看吗?”

元哥儿点点头,“你看吧。”

宁月昭翻看了一下他的书娄,里面装的是四书五经。无一例外的,这些书上都有蒋年的批注。

翻看了几页后,宁月昭问道:“这些都是我表哥的书?”话刚说出口,宁月昭就恨不得咬断自己的舌头,什么时候她把这“表哥”叫这么顺口了。

她这表情落在元哥儿眼里,以为她曾经对这些书求而不得,他有些骄傲地道:“是先生赠与我的,他希望我能走仕途。”

难怪了,宁月昭沉吟了一下。大兴的科举制度,考核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出题。眼前这少年人尽管年龄不大,出身低微,但已经有了些沉稳气度。当初大兴开科取士,为的是公平选才。但是开国以来,寒门庶族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人数并不多。宁月昭对于那些手握权柄,靠蒙荫进入官场,又尸位素餐的人十分厌恶。她所渴求的是真正的有识之士,一扫朝堂上的颓然之气。她似乎有些明白蒋年带她来这里的目的了。

“你可是在准备童试?”宁月昭问道。寒门子弟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通过各州、府的入学考试,成为廪生后才有资格参加监生的选拔,只有入了国子监才能参加会试。

“是的。”元哥儿是村长的儿子,家境比一般的孩子要好一些,所以才能读书,否则村里比他还小几岁的孩子都已经在地里帮忙了。

再看那些围着蒋年的孩子,他们也许也读不了多久书,就要下地干活了。

宁月昭从元哥儿手中拿过那本大学,“我来考考你。”

元哥儿打量了她一眼,语气自信满满,“尽管考。”

蒋年看书看得极为认真,几乎逐字逐句都有注释,并配上他个人的见解。宁月昭随意抽了个句子来问他,怎么理解。

元哥儿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回答了,他并不是单纯复述蒋年的看法,而是加上了他个人的理解。尽管层次还比较浅,但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了。

宁月昭就是想知道元哥儿能否有一些个人观点,一连抽了好几个问题,他都答得极好。

而在祠堂中间的蒋年一边教那些六七岁的孩子,一边留意元哥儿这边的动静。他见宁月昭和元哥儿两人一来一往,不亦乐乎,不由得弯了弯嘴角。

“好了,今天就先到这里了。”蒋年合上书本,“你们的表现都很好,一会儿每个人都有奖励。”

“谢谢先生!”孩子们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

而早就等在门口的井茗听到自家少爷的吩咐,赶忙把那些大包小包的东西挪到祠堂里面。

孩子们都很有规矩,不急不抢。井茗把那些吃食和小玩意儿分给那些半大点儿的孩子,另外还有许多笔和纸,是给孩子们学习用的,穷人家的孩子拿不出多余的钱买笔纸,刚刚识字的孩子都是在沙土地上用树枝学习。

蒋年则拿起了一个青布包袱和一个油纸包,向宁月昭和元哥儿走来。

宁月昭将书本还给元哥儿,由衷地道:“你很不错。”

元哥儿本来还一脸得意,得了夸奖后,又见蒋年朝他走来,想起先生说过的,戒骄戒躁。于是他又带着几分腼腆地说道:“过奖了。”

蒋年将那青布包袱交给元哥儿,“打开看看。”

“多谢先生。”元哥儿欣喜地接过包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只见里面是一套笔墨纸砚,外加几本书,皆是经典之作。

蒋年拍了拍他的肩,“好好加油。”

“是,先生。”元哥儿信心满满。

转眼时间就到了午后,村里的人家大多从地里回来了。

孩子们也下了学的时间,村长特意来了一趟祠堂,邀请蒋年他们留下来用饭。

大家知道村里今天有客人,每家每户都出了些吃食,送到村长家,由村长媳妇掌勺,做一桌好吃的来待客。

袅袅的炊烟从烟囱中升起,蒋年和宁月昭漫步在田垅间,井茗、燕默和青池远远地跟着。

“木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蒋大人好了。”青池望着眼前并肩同行的两人,不由地感慨道。

燕默微微抿了抿唇,没有说话。

“从前公主和安御医在一起的时候,虽然也有过快活的时光,但是政务上的事安御医都不懂,公主只能默默地自己扛。可是蒋大人不一样,他什么都替公主想到了,还是他当驸马好。”青池知道燕默的性子,也没指望得到他的回应,自顾自地说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