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一章 册封贵妃(1 / 2)

加入书签

大秦二世元年八月二十九日。

一大早,伴着袅袅升起的朝阳,绵长而苍凉的号角声陡然自咸阳宫中传出,响彻整个天地,打破了静谧的咸阳清晨。

随着这号角声,原本静谧的咸阳开始变得喧闹。

伴着响彻天地的号角声,从咸阳宫各处宫门中一队队的禁军开拔而出,在咸阳宫广场前四散开来,围绕着巨大的咸阳宫广场每隔数步就会有一名禁军驻足站立。

城南,一个个巨宅的大门在号角响起的刹那,纷纷洞开。从昨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的大秦各级官吏各个朝臣纷纷盛装而出,或乘车或骑马,朝着咸阳宫正殿汇聚而来。

苍凉而绵长的号角声,足足响了一炷香的时间,才逐渐停歇,唯余角音袅袅。

号角停歇,城北、城西由众多普通咸阳百姓聚居的地方。无数的咸阳百姓开始纷纷打开家门,朝着咸阳宫广场汇聚而来。

今天,是大秦二世皇帝陛下册封两位贵妃娘娘的日子。

而在十余日之后,就将会是皇帝陛下进行册后大典的日子。

早在两日前,皇帝陛下将会在今日册封两位贵妃娘娘的诏令就已经由中尉府兵卒传遍了咸阳城的大街小巷。能让皇帝赶在册后大典之前专门进行一次册封典礼,皇帝陛下对这即将册封的两位贵妃娘娘的宠爱可见一斑。

虽然很多人在如今还不知道贵妃在皇帝后宫中代表着什么含义,有着什么样的地位。

不过。一切都会在今天的册封中揭晓。

有关册封的两位娘娘的身份,大秦朝臣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只是普通的百姓显然得到消息要闭塞的多,所以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但是不管怎样猜测,咸阳百姓对皇帝册封两位娘娘之事唯有发自内心的欣喜。毕竟大秦皇帝虽然年轻,但是成亲到如今已经有三年,登上帝位即将一年,可是到如今依然没有诞下任何血脉。怎么能不让那些视大秦为心中唯一信仰的老秦人们感到焦急?

皇帝后宫嫔妃越多,也就代表着皇帝子嗣早日诞下的机会越多。甚至于很多咸阳百姓都认为皇帝仅仅册封两位贵妃委实太少,他们巴不得皇帝一下子同时册封个十个八个。

这样的话。怕是过不了几个月,皇帝就会有血脉诞生。

对于,咸阳百姓心中的想法。胡亥自然不知道。他此刻,正在皇帝书房中召见自己未来的老丈人,还有大舅哥。

虞同是在五日前被龙卫接来咸阳的。

数十个龙卫出现在虞同面前的时候,虞同正在为两个不孝儿女的不告而别而愤怒而担心。愤怒自然是因为虞姬和虞子期兄妹两人一声不吭就这样偷偷溜跑的事情;担心,自然是担心两个儿女在如今的乱世中有个什么样的差错。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虞同就似乎老了十余岁一般。刚刚四十多岁的他,头发已经花白。

虞氏一族嫡系如今也就仅剩虞同、虞子期以及虞姬三人。其余的虞氏族人对虞同这个虞氏一族名义上的族长没有丝毫的尊重,更不用说遵族长之令。

如果不是因为项氏一族的少主项羽看上了虞同的女儿虞姬,怕是虞同过的将会更为艰难。即便如此,在虞姬没有嫁给项羽的情况下。其余的虞氏族人同样不买虞同的帐。

所以,很多想要抱项氏一族大腿而又有那么一些铸造之法的虞氏族人都离开了下邳城,跑到了吴中亦或是寿春,为项氏一族铸造兵械。

虞同无声无息的消失在下邳,直到项羽派遣的人来到下邳寻找虞同时才被发现。

对于突然出现在府中的数十个身穿黑袍的精壮大汉。虞同没有反抗,虽然不知道这些人是来自哪来,但是显然不是他一个不会半点武功的老头子可以反抗的了的,更何况从那些黑衣大汉的表现来看,不像是有恶意之人,而在儿子和女儿都离开之后。虞同已经是生无可恋,同时他也很想知道,自己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好值得绑架的。

所以,在龙卫要求虞同跟随自己离开下邳的时候,虞同是异常的配合。

龙卫遵照胡亥的吩咐,虽然对虞同很是尊敬,没有任何出格的举动,平时同虞同聊天也好,闲谈也罢,只要虞同问到什么,龙卫会马上住口,更是没有告诉任何一点有关虞子期兄妹的消息,直到马车过了函谷关朝着咸阳行来的时候,虞同才渐渐发现不对。

难道是大秦发现了自己虞氏一族助项氏一族以及楚国打造兵械的事情,所以才不惜千里迢迢将自己羁押到咸阳来处死?

当在咸阳城外看到等候在路边的虞子期以及虞姬兄妹时,原本一直忐忑不安的虞同顿时呆立当场。

好在胡亥并没有出现,他担心虞同看到自己会受不了刺激直接一命呜呼了!能让大秦皇帝亲自迎接,那该是何等荣耀?即便虞同即将成为胡亥的岳丈大人,他也是没有那个资格的。

接下来虞子期、虞姬兄妹离开下邳所遭遇的一切自然有他们兄妹自己告诉虞同。而虞同从最初的震惊过后,也逐渐的恢复了平静,随即整个人被巨大的狂喜所填满,整整过了三天,虞同才恢复正常,接受了自己的女儿即将成为大秦皇帝陛下的嫔妃,而且还是贵妃娘娘的事实。

狂喜过后,虞同是无比的庆幸。看向虞子期这个不肖儿子的目光也柔和了许多。

如果没有虞子期的离家出走,虞姬怎么可能会碰到大秦的二世皇帝陛下?如果没有碰到大秦的二世皇帝陛下,那么虞姬唯一的结果似乎也只有嫁给项羽。

而虞姬嫁给项羽的结果,就这几天从咸阳观察来看,虞同已经很清楚的明白,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虞氏一族跟随项氏一族和新立的楚国一起灰飞烟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