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蔡松坡(上)(2 / 2)

加入书签

吴淞口要塞的建设,一度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甚至英国也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对此,国防军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出的回应很有意思。“〖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一个吴淞口要塞,能解决多少问题?除非吴淞口要塞能够〖自〗由快速的移动,否则能起到的作用只是守住长江入海口。”〖日〗本人的反应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尤其是在〖中〗国政府迁都之事妥协之后,英国老大的态度很明确,警告小弟〖日〗本不要多事。

“长江流域在未来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核心,吴淞口炮台建设的速度还是慢了。”方剑雄看着一个个坚固的炮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对此德国工程师格兰特的反应是无奈的耸肩:“将军阁下,我能理解您的心情,但是也希望您能尊重科学。德国的技术是最好的,没有之一,最好的技术意味着严谨的态度。”

对于这个反应,方剑雄很是不爽,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德国人不是后来的〖中〗国政府官员,他们要钱虽然一点都不手软,但是造出来的东西就是靠的住。

“按照您的要求,这里的每一个炮台,都必须能承受口径三百毫米重炮的直接命中。这是也很高的标准,所以……。”德国工程师格兰特还在继续他的科学论述,方剑雄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实际上方剑雄很愿意看见德国人这个态度,豆腐渣工程绝对不能忍。

蔡锷一直默默的跟在边上没说话,离开云南之后,蔡锷到武汉就病倒了。经过几天的治疗和休息,这才继续上路的时候,接到电报让他直接来上海。抵达上海之后,蔡锷没有见到方剑雄,而是被接待人员领着去医院,进行了一次更为彻底的全身检查。

方剑雄是昨天夜里抵达的上海,今天一早蔡锷就被人领到了吴淞口,见到了方剑雄。接着没多少废话,便跟着来了吴淞口。离开吴淞口要塞的工地之后,整个过程一直在默默观察的蔡锷,被邀请上了方剑雄的车。

坐在车上,蔡锷迫不及待的开口道:“扶国,吴淞口要塞的作用仅仅是保护长江入海口么?”方剑雄对这个问题露出的是满意的微笑,哈哈哈的大笑几声后,露出一丝得意的表情道:“整个长江沿线,不仅仅是吴淞口在修要塞,江阴、马当、武汉的青山,都在修建类似的要塞。松坡兄,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蔡锷不假思索便回答:“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些要塞针对的是〖日〗本,也只能是〖日〗本。”

这个〖答〗案让方剑雄感慨不已,蔡锷终究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人之一。

“松坡兄,如果我说中日之间必有一战,你认为胜负结果如何?”方剑雄很意外的抛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蔡锷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震惊的表情,不可思议的看着方剑雄,心里在琢磨这个话的〖真〗实性。可是结合刚才的问题,〖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蔡锷无法控制的陷入了沉思之中久久不语,方剑雄也不着急,很耐心的点上一支烟,刚抽一口便丢了出去,这是想起蔡锷的身体来了。

蔡锷并没有注意这个细节,倒是坐在最里面的蒋方震注意到了,微微的一蹙眉,并没有说什么。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蒋方震,也在等待蔡锷的〖答〗案,这个更为吸引他。关于中日之间的关系,蒋方震和方剑雄早就达成了一致,甚至张孝淮也被两人的观点所左右。国防军的建设,说是完全在针对〖日〗本陆军都不过分。

总体上,方剑雄和蒋方震的对日战略是一致的,那就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起突出部分,充分利用主场优势,充分利用足够的战略纵深做文章。这个战略注定了在开战之初,在〖日〗本强大的海军力量面前,必须牺牲东部沿海。当然,这个时空的中日力量对比,跟历史上的抗日战争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中日之间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差距明显的只有海军。而陆军的差距并不太大,方剑雄甚至有信心在两年之内,在技术装备上超越〖日〗本。现在看来,至少在班组装备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同时,〖日〗本比起〖中〗国来说,还是太小了。一旦战线拉长,其兵力不足的弱点必将暴露,在〖中〗国广大的疆域范围内作战,〖日〗本要是聪明的话,就只能采取稳打稳扎,逐步蚕食的策略。

有一个现象是蒋方震始终很难弄懂的事,方剑雄每次提起〖日〗本的时候。总是用一种轻蔑的口吻,那种对〖日〗本的蔑视,似乎深入骨髓。

“如果中日开战,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当然,这是建立在目前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之上,〖日〗本有成熟的军事动员机制,现有的军队战斗力远远高于我军。〖日〗本国家小工业发达,〖中〗国很大,以小农经济为主。这些客观事实决定了,〖日〗本必将追求速战速决,而〖中〗国只要把战争拖入持久战,其特殊的小农经济没有经济集中点,不会因为大城市被攻陷而导致经济崩溃。由此可以推断,长期作战的结果,〖日〗本将陷入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否则等待〖日〗本经济的只能是破产。”

蔡锷的意思,在其严谨且缓慢的语气中渐渐的清晰。作为听众,方剑雄心里暗暗的惊叹,尽管这段话的意思只能算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做到这点,可见蔡锷的军事才能非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