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做事的人(1 / 2)

加入书签

想要说服人,有的时候是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在有些时候,说服一个人又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你去说服,别人自己就把自己给说服了。

这里的区别在哪里?关键,就在于被说服人是否愿意接受说服后的结果。

显然,铁路系统各路局领导们不能说是愿意接受——他们早就在期盼着这样一个结果了。

所以当从理论上证明胡文海的方案是有实施可能的之后,他们自己就立刻说服了自己。

别说是主动给铁路找钱的好事了,虽然现在铁路上领导们的仕途还不和业绩挂钩,但只要看付志恒因为推动一条白绣铁路获得了什么样的资本,就没有人能够抗拒上马新标重载铁路的诱惑。

虽然下一任铁道部长已经被付志恒给预定了,不过那还是有下下一任、下下下一任不是吗?

这些路局的领导们愿意做事情的还是主流,和一些地方领导们宁愿不进步、不升职,也绝不愿意给自己多找事情的作风完全不同。

在铁路这个系统内,应该说应该说还是有战斗力、还是有些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的。

其实胡文海作为一个东北人,对照自己两世的生活经验,真的是很有一番感触。

东北作为曾经的共和国长子,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这就不需要说了。是东北人人种好、基因好?扯淡,东北早一百年又有多少人了?难道是发配宁古塔的野猪皮,建立起了东北的工业基础吗?哪来的什么东北人,东北人根本就是个伪概念,是全中国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中到了东北,于是才成就了东北。

当年来东北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是解放前最有闯进儿、最能干的那一批闯关东的人,是解放后军队成建制的复员转业,是从全中国选拔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工作最认真勤劳的工人,是大学生工作分配中最受欢迎的去处,是多少年中央的政策和资源倾斜。

这些人有一个足以显著的特点,他们没有包袱。没有历史包袱、没有思想包袱,没有一切属于封建社会、买办殖民社会的沉渣。他们是我们的党和国家在最洁白的一张纸上,用最大的细致和耐心画出来的一副传世经典。

可以这么说,前三十年东北的状态,是一个农业国为了一个工业化的体系而专门订制的奇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没有发展不起来的理由。然而同样都是东北,怎么就在后三十年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了呢?

是资源问题?技术问题?政策问题?领导问题?

可为了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问题上面是从头开始,全都试了一遍。

可惜,成果寥寥。

可见这些问题,并不是根本问题,只是浮现出来的问题表面。说到底,问题的根本在于,后三十年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变化了。什么制度、政策、资源和领导,最后都得归结到由人去执行。如果做事的都是那种,宁可不升职、不进步,也不愿意多事的人,那不管怎么做,事情都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这种不做事的人会成为主流?因为一个社会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丧失了希望。就像一个人中年破产,背负了数也数不清的债务,人生失去了一切的意义,当然就不会再付出任何满足生存需求更高的努力。

尤其可怕的是,当做事的环境被破坏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风气的崩坏。因为原来用于保护做事情的人的那套系统也罢工了,好人不会受到保护、坏人不会受到惩罚,于是社会就会呈现出最糟糕的那种达尔文丛林般的残酷的适者生存的状态。

不适应的或者跑了、或者沉沦了,这片土地也就死了。

所以就胡文海对东北经济开个药方的话,给一万亿、给通天的政策,说实话不如派一支“肃清反革命和消极怠工委员会”来才会更有效果。

由此也能看的出来,铁路系统内这种肯做事、愿意做事,最重要的是会保护做事的人的这个系统有多么宝贵。未来的几任铁道部长,可以说都是做事做上来的,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当然,后来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380也就永远都没有380了。

不过那是后话,胡总也未必就会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至于说你下面路局这批人这么胆大包天的搞“独走”上面会不会同意?这个问题,所有的路局领导们,都心照不宣的闭口不言。

请问把他们这些人以“考察”的名义集中到白音华的是谁?请问没有授意,作为未来铁道部长预定的付志恒会冒着这个政治风险,把胡文海扯进来和他们直接推销这个方案?

最关键作为铁道部亲儿子,中铁建投搞这么大的动作,难道能瞒得过部里那么多双眼睛?作为铁道部的钱袋子,铁道部长可是睡觉都要睁一只眼睛,时时刻刻盯着这里呢。

之所以要胡文海“私下”与他们接触,不过是假撇清罢了。

倒是这样一来,因为铁道部没有直接出面,自然也就放弃了最终做决定的位置。

胡文海提出了每年两百亿,一共发行五次,筹集一千亿两年期债券的计划。这一千亿人民币的资金要如何分配利用,可就得有路局的领导们先拿出一个主意来了。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这一千亿在前面吊着,就是铁道部的命令都未必好使——毕竟,铁道部自己都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自胡文海定下方案的基调之后,各路局的积极性就被彻底调动了起来。

原来是预计成立铁路管理公司来发行公司债,这样就有了足够的安全空间。不过为了能够切实掌握资金使用的权力,路局领导们一致跳过了这个步奏,下定决心干脆以铁路局的国企身份,发行公司债。

这样的好处不言自明,铁路债的信用更好,而且资金使用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管理和各方监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