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起(九)(1 / 2)

加入书签

“长江南北战场宽广,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出任,”庄继华试探着说,蒋介石面无表情,似乎心事重重:“还有,这两个指挥部的职权与大本营如何划分呢?”

“主要是协调几大战区作战,特别是一二五三个战区,”蒋介石说:“这三个战区联系紧密,”说到这里他语气一转:“文革,孔祥熙从美国发来消息,罗斯福决定举行一个中美英苏首脑会谈,就像刚才夫人说的,肯定会商议对曰作战和战后规划,这个会议什么时候举行还没定,我一直在想你刚才说的,罗斯福会牺牲我国利益吗?苏俄有能力同时在两线发起进攻吗?”

看着蒋介石怀疑的神色,庄继华在心里微微叹口气,在利益面前,意识形态不是最重要的,他略微思索下说:“就目前来看,德国力量还很强,但在斯大林格勒,德军失败已成定局,我认为,此战将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之后,苏俄的局势会越来越好。随着苏军的胜利,美英肯定会在法国登陆,德军就会陷入两线作战,实力会越来越弱,这时斯大林便能抽出手来,考虑对曰作战。”

“从罗斯福上台后的施政来看,他对苏俄是比较温和的,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很快做出反应,对苏俄的援助,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在我们前面。美国无法在亚洲投入大量地面部队,他需要盟国提供地面部队,以消灭数量庞大的曰本陆军,有这个能力的只有我们和苏俄,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表现出有打败曰军的力量,罗斯福会毫不犹豫的以我们的利益来换取斯大林对曰作战,经过欧战洗礼的苏军,绝不是曰军所能抵挡的,我认为苏军出动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便能彻底消灭关东军,占领我国东北和朝鲜。”

苏军坚守斯大林格勒四个月,在十一月下旬开始反攻,包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近三十万人,一举扭转整个战局。

蒋介石还是将信将疑,他不相信美国会牺牲中国利益来讨好苏俄,毕竟中国目前庄继华却很坚决:“要避免这一切,我以为,我们必须抢在斯大林之前,夺回东北,否则,将来即便用外交手段收回东北,付出的代价也会很大,比如[***]。”

“嗯,这种情况必须避免,”蒋介石最终还是接受了庄继华的判断:“五战区这次受到袭击,整个战区士气低落,必须进行整顿,李宗仁是个老好人,他无法承担这个重任,你去五战区担任司令,不过在此之前,你先去绵竹,看看机械化军的编练,是不是就如史迪威所说,毫无章法。”

庄继华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得到自己想要的职务,很显然,这与宋美龄有关,更重要的是,蒋介石所说的整顿,如此他可以在五战区进行人事上的调整。

“是。”庄继华极力控制心情,蒋介石看着他,心中略微点头,看来杨永泰没说错,庄继华是渴望得到这个职务:“你先别急,先回家,陪陪父母,到时候命令自然会给你。”

“多谢校长关怀。”

师生两人相视一笑,似乎任何事情都没发生。蒋介石又把话题扯到西北,庄继华于是又把对林蔚说过的话略作修改又提出来,力主现在就解决疆省问题,同时建议对第八战区的人事进行调整。

庄继华保持了一贯的谨慎,只是提出建议,至于换谁,他不提人选,让蒋介石自己去选。

“你认为谁出任第八战区司令比较合适?”蒋介石自然而然的顺口问道。

庄继华犹豫下,他不知道这是不是蒋介石故意设置的陷阱,不过最后他还是说:“学生认为寿山和傅作义都是不错的人选,不过,他们的威望好像不是很足。”

蒋介石点点头:“我知道朱绍良在甘肃的政声不好,不过他在甘肃接近十年,为中央掌控西北立下汗马功劳,也了解西北,用谁去代替他,这个人选必须好好斟酌。”

庄继华这才确定,蒋介石是真心征求自己的意见,不过他没提林蔚,擅自结交近侍,是蒋介石的大忌。

宋美龄精心安排的一次午宴,总算有所结果,她和刘殷淑一直在小花园中闲聊,看着丫丫和沫沫在花园里玩,刘殷淑一直比较紧张,直到饭后才好点。宋美龄问了些家里的情况,刘殷淑也如实回答。

刘殷淑回到渝城后,又设法重新回到学校教书,庄来顺依旧每天下地,似乎他的最大兴趣就是摆弄农活,庄李氏最大的兴趣就是带沫沫,沫沫要是离开她的目光范围五分钟,她就开始担心,闲暇时,后方夫人们经常串门,杜聿明的夫人、宋希濂的夫人、蓝运东的夫人,李之龙的太太,她们一起组织了一个妇女缝纫会,从救国会拿回些原料,大家在一起制作军装和军鞋。

庄继华来到小花园时,两人正谈得高兴,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又是丫丫首先看到他,一声爸爸把两人都惊动了。

“麻烦师母了。”庄继华带着感激的神色,也不知道他是说宋美龄为他说话,还是指的是邀请他们一家来作客。

“文革,我很喜欢丫丫和沫沫,有时间多让他们来玩,”宋美龄爱怜的摸摸丫丫的头。

“只要师母不嫌烦,我倒没什么问题。”庄继华笑着说,宋美龄微微一乐:“我看你呀,在家就是甩手大掌柜,啥事都甩给阿淑。”

庄继华也不反驳,他弯腰把沫沫抱起来逗道:“奶奶让你常来玩,喜欢吗?”

没想到沫沫咬着手指问:“我可以带虎子和莎莎他们来吗?”

刘殷淑噗嗤一笑,宋美龄也呵呵笑道:“这小家伙,还挺会交朋友的。当然可以,你就带他们来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