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走投无路(1 / 2)
第六军北上后,中华帝国又是多控制了几个省份,比如山东、河南,并先后任命了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诸多官员。
而这些官员中,府、州、县这三级的中下层地方官员有调任而来,有投诚反正的前清官员,而省一级的官员,尤其是巡抚、布政使等级别的高官一般都是从南京调派,而且调派来的一般都是文官体系中的核心官员。
毕竟一省巡抚乃是真正的封疆大臣了,不是中华帝国里的核心官员根本不可能坐上这个位置。
吴熙就是名副其实的核心派官员,他和江苏巡抚薛焕一样,都是余胜军时代就已经投靠林哲的中层官员,1857年中华军攻占南京后,他担任江苏省常镇江(常州、镇江、江宁三府)道员,而中华帝国的文官体制里,道员和前清的道员不同,其体制算是省级官员,只比巡抚、布政使低一级,直接协助巡抚处理所属府县的事务。
1858年三月,调任民政部协办大臣,八月升任民政部大臣。
现在则是被直接调往直隶担任巡抚,由此可见此人在中华帝国的文官体系里,升迁的速度还是不慢的。
≧,
当然了,这并不是他的特例,实际上很多在余胜军时代就追随林哲的官员除了少数才华能力有限的人外,其他的现在大多都是身居高位。
薛焕一月初被任命为直隶巡抚后,他就是直接乘坐海军的补给船只沿海北上,在天津登陆后初始在他天津办公并开始组建他的巡抚班底。
听闻大军攻克了北平后。他就直接带着整个巡抚衙门的人去了北平,然后开始处理北平以及整个直隶的民政事务。
这两天对于北平的民众而言。绝对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先是面临中华军的进攻。咸丰的逃亡等因素导致全城范围的混乱,混乱之中整个城市几乎失去了所有秩序,企图浑水摸鱼的暴民们盗窃、抢`劫、甚至成群结队的冲击商铺,民宅,而由于恐慌引起的全城百姓哄抢粮食,导致城内诸多米粮商行的大门都被前来抢购粮食的民众给踩踏了。
后续奕訢采用强硬手段弹压城内乱局,仅仅一天时间不到就是捕杀了近千人。
后续中华军进城后也是对城内进行了军事管控,大肆搜捕顽抗的满清权贵大臣们,而这一切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民众死伤。
尽管从到头尾北平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战争破坏。但是这几天里死伤的人数却是一点都不少,根据后续官方的统计,这一段时间内,北平城内的居民死伤超过三千人。
一直到中华帝国的委任的直隶巡抚吴熙抵达北平后,才算是初步结束了这种混乱状况,直隶巡抚吴熙动用了各种手段,短时间内调运了一批粮食抵达北平地区,用以初步缓解该地区的粮食紧缺所造成的恐慌。
当然了,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天津、北平一带人口众多,而且直隶地区的粮食产量有限,明清两朝数百年来都严重依赖江南、湖广地区的粮食才能够满足诸多非农业人口的粮食需求,由此催生了漕运。
之前因为战争的爆发。自然是停下了这种漕运,而现在北平既然已经拿下,中华帝国方面自然不会坐视该地区的粮食短缺情况。
内阁方面已经鼓励民间的粮商调运粮食北上。而海军方面也是给出了护航的承诺!
当然了,南粮北调的主力要完全依靠民间粮商的力量是非常不靠谱的。大规模的粮食调运还得依靠官方的力量,准确的说是要靠‘储粮司’。
中华帝国直属于内阁的储粮司毫无疑问是当代国内拥最多粮食的机构。这个肩负着平稳粮价、实物税收套现、粮食储备、大宗粮食运输的机构,是一个脱离了传统行政,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的官方机构。
储粮司虽然是行政机构,但是采取的却是企业式的管理,在每个省都设立有专门的储粮分公司,并直接参与市场上的粮食贸易。
他们的粮食来源不仅仅有财务部因为实物税收征收而来的海量粮食,同时也会在地方设立收购粮食的站点,从中小收购商或者干脆是弄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同时他们会向当地的中小粮商们批发大量的粮食,在产量区留下足够的粮食储备后,会把大量的粮食外运到缺粮的地区。
各省、各府的分公司里头只有少数中高层的负责人是国家雇员,而其他人都是外聘的普通员工。
这种以企业的模式运营的官方行政结构其实是相当复杂的,你说它是国家行政机构吧,他偏偏以商业的模式运转,追求商业利益,你说它国有模式的商业结构的话,偏偏他们又把政治利益置于商业利益至上,一切举动都是为了政治而服务,比如说去年秋季浙江南部多个府县受灾,导致秋季粮食产量下跌,当地粮食紧缺而导致粮价暴涨,储粮司就是从浙北调运大量粮食,以低于当地粮价高达百分之三十的价投向市场。
此举不仅仅造成了浙南数个企图哄抬粮价的当地粮商损失惨重,实际上储粮司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这大老远从浙北调运,这运费就不便宜,仅仅是这一次行动,就让储粮司下属的浙江分公司亏损达十万余圆。
但是即便是亏损了,但却是当当地的粮价回复到了理性,民众不用再承受高出往年一倍的粮价。
因此此时,浙江分公司的负责人非但没有因为亏损而遭到贬值,而且还被调回南京,高升储粮司的救援赈灾处的处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