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秘道之谜(1 / 2)
可是,到底我们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来,水教官无奈的说了一句:“大家先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于是我们找了一块巨石,大家坐下开始休息。
我看见焦一鸣坐下后没有吃东西,而是若有所思的一种表情在看着沧龙入水的那个水塘。于是走过去坐在他的身边,问了一句:“焦哥,你觉得真的应该有秘道存在吗?那会不会是什么机关一类的东西?我觉得假如是,那么一定在这个溶洞里,靠近水塘靠近的附近。”,焦一鸣看了看我无奈的说:“我也知道,可是我整个的走了一圈,仔细的查看了,可就是没有发现什么机关或者消息一类的东西,”
这时,一直跟在我身边的张丽突然说话了:“焦哥,你觉得有没有可能远古的这个族类有其它的办法控制这个沧龙,比如说:巫术或者其它的法术?而不是什么其它的秘道一类的方法。”
焦一鸣眼睛一亮,但是接着又暗淡下去。他叹了一口气说:“即使像你说的,是用什么巫术或者法术来控制沧龙,可是我们不懂啊。”
“唉!”我也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实话,现在我们大家确实都没有办法可想了。那沧龙实在是非常的强大凶猛,我们没法与它抗衡。
张丽忽闪着她的大眼睛又说道:“也许我有办法可以试一试。”
大家一听,都转身来看着她。看着这么多人一起目不转睛的看她,张丽似乎不适应,羞红了脸躲在我的身后,低声说:“我师傅是苗疆奇人,其实也教了我很多的巫术,比如说有一种巫术,叫做“###”,(说实话,没听懂)苗语就是精神控制的意思。类似于现在说的催眠术。如果可以控制沧龙的精神,使其暂时睡眠,我们也许会有机会闯过去。我不知道这个办法到底行不行的通。但据我师父说,她曾经用这巫术控制一些动物,比如蛇,鼬鼠类。”
我们一听,简直不可思议。巫术竟然这么神奇!可以控制动物的行为,但是这个大家伙能被催眠吗?
水教官沉思了一下说:“现在我们也没有其它的办法,姑且试一试张丽的巫术。”大家互相看了看,都表示没有其它的办法,只能这样试一下了。这时,庞晓泰说突然瓮声瓮气的说:“那咱们是等沧龙再过来进食的时候施展巫术还是咱们潜水过去到石林那边再对付它?那些人头类的生物很可怖,我可不愿意下水去。”
大家一听也对啊,水里的那些人头类的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万一进入水里,这些东西数量庞大,再攻击我们那可如何?
这时,焦一鸣开口说:“这些人头类的东西,假如我猜测的不错的话,是千万年前由常年累月的活祭行动暗槽流下的血和着死者的亡灵意识流入这水塘,和水塘的一些微生物融合衍生的阴物,应该是具有怨恨意识的一种生物体,从咱们拍扁它流出黑色的血液以及散发出的臭味来看,这些东西身体内具有尸毒。而这水塘,我看也是不下为妙。”
“那怎么办?”小文书急了,说道:“那我们根本是无路可走了!”,我突然无奈的看了看溶洞四壁,心里一动,兴奋的和大家说:“我想通了!下面走不通,我们可以走上面。”大家异口同声的看着我说:“什么?走上面?”
我肯定的说:“对!走上面。大家都知道攀岩运动?我们就利用这个原理,从地下溶洞两边的岩壁攀过去!我仔细的观察了,四周的岩壁并不是平面的,而是衍生着很多的石芽和钟ru石,以及凹凸不平的岩石,我们完全可以小心一点,攀爬过去。”
大家一听对啊,怎么没往这上面去想呢。于是大家热烈开始讨论,观察着两边的岩壁,设计着最佳的路线。一番讨论以后,决定立即行动。由于小文书的身体轻巧,身手敏捷,所以大家一致决定由他来做第一个实践者,大家则在下面为他勘察路线。
小文书肩上盘上了水教官带来的攀爬的绳索,争取在过去的同时,用绳索来连接相隔较远的手攀点,因为我们中间有张丽这样没有武功的女子。她需要借助绳索的平衡和过渡才能攀爬过去。
小文书于是根据我们观察好的攀岩路线,一步步小心翼翼的沿着水塘的左侧岩壁慢慢的往前方攀去,大家都紧张的看着他,并不时的提醒他最佳的落脚点和手攀点。大约五六分钟的时间,由于溶洞的岩壁非常的湿滑,小文书的行进非常的缓慢。大家不由的焦急起来,如果我们的这个办法实践下来不成功的话,那估计真是不好办了。
正当我们感觉慢慢失望的时候,小文书突然在一个落脚点踩下的时候,突然低低的惊叫一声凭空消失了!我们下面的**吃一惊,大家赶紧呼唤着小文书的名字,我则和大家打了个招呼,直接攀上了岩壁,准备去找他。
正当我刚用手攀上没几步,突然岩壁内部突突的响了起来,岩壁也有点震动。我大惊失色,赶紧跳了下来,和大家后退了几步,紧张的看着这面岩壁。
几十秒的功夫,在水塘靠近我们这边的一块钟ru石开始自己慢慢的转动起来,而它旁边的岩壁上一块巨石从上往下缓缓的随着岩壁里面的声响往下滑动。慢慢的露出了一个容一个人弯腰穿过的洞口。
正当我们大家面面相窥的时候,小文书的脑袋从里面伸了出来,笑嘻嘻的看着我们说:“同志们,秘道找到了!我想这就是秘道的入口!”看来,小文书踩到的那个落脚点正是秘道的机关所在,无意中打开了这个秘道。
大家兴奋的心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能够避开这个水塘,避开凶猛的远古怪兽沧龙,简直是太让人开心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