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1 / 2)
热门推荐:、 、 、 、 、 、 、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不仅仅是朝堂之上,在民间,其实文人的地位,也远远超过武人。虽然宋朝并不像明清一样,对习武之人以各种名目进行扼杀,但只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却也威力无穷。
就好像在民间,其实“北乔峰”的声名,远不如“南慕容”,就是因为慕容复文采斐然——且不论这人人品如何,论文采,乔峰就是拍马也比不上慕容复——由此可见,宋代的重文轻武,可以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
最典型的表现,其实就是宋词了。无论北宋南宋,所出现过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宋词,就将宋代的文学层次直接拉高了至少一个档次。市井之间,哪怕贩夫走卒,也多有能吟诗唱词的,不稀罕。而在文学方面,表现就更明晰了。唐宋八大家,只有韩愈、柳宗元这两个唐代的大才子,剩下六个,都是宋代的。
因此,一个少林寺的老和尚,喜欢诗词,也不算稀奇事儿。
看着玄苦那双发亮的眸子,欧阳华菲微微一笑,轻道:“大师误会了,其实,方才晚辈吟诵的,根本不是什么词,而是一曲民间小曲罢了。此曲据说作于大唐天宝年间,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时候,诸多武林门派协助大唐,击退安禄山叛军的事迹。”
玄苦一怔,疑惑道:“安史之乱,可是史书上的一件大事,那辉煌一时的大唐,亦是从此步入衰落。可是。老衲却从未听说过,在当时有武林门派协助朝廷平乱的事情。若说有,怕是也只有少林当初算是出了一份力,毕竟,大唐朝廷与我少林关系匪浅。”
的确是,传说中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可是一直传诵到了后世,就是欧阳华菲、欧阳华音她们那个年代,这段历史依然家喻户晓。不过关于安史之乱,传诵最多的。还是杨贵妃。马嵬坡,长恨歌。
欧阳华菲微微一叹,轻道:“史书?史书之上,到底被埋没了多少可歌可泣。多少忠肝义胆。但书写史书的。又都是何人?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国臣?说得好啊,但史书上,又有多少被推进火坑,用来安抚戎狄的好女儿?有的,怕都是那些辅国忠臣吧?就算有女子,大约也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但,若只是一个女子,便能祸国殃民,那这国,也未免脆弱了些吧?”
玄苦一怔,有心道,先前说得仿佛不是这个吧?可是,他望着欧阳华菲肃然的玉面,却讷讷地一个字都说不出。呆了半晌,只好口喧佛号:“阿弥陀佛……”
欧阳华菲自己也不禁怔了怔,微微一笑,道:“啊……抱歉,大师,跑题了。只是……那个故事,有点长,大师确定要听么?”
玄苦又是一怔,轻道:“老衲左右也无甚事,不妨就听女施主从头说起好了。”
欧阳华菲抿了抿唇,不由有些怔忪:“头?哪里是头?还是从天宝十四年秋天说起吧……”
大唐天宝年间,有一个地方,叫做长乐坊。而长乐坊的所在,却是一个江湖之中,人人闻之色变的地方,叫做……恶人谷。
这天,长乐坊忽然来了个神秘的访客。
他的衣袍之下,掩盖着一层轻甲。他骑的马,是上好的战马。他的战马之上,挂着一柄长枪。他的脸上,挂着风霜。无论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个江湖中人,反而更像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
在长乐坊门口,他仰起头,望向长乐坊之内。而此时,从坊内传出一阵笛声。通常来说,笛声往往都是欢快的,但这笛声,却有一股萧瑟之感,仿佛透着一股悲凉。更何况,那吹笛之人,水准并不高,使得那笛声晦涩刺耳,甚是难听。
那人听到这笛声,却不由一笑,道:“多少年了,你的笛声,还是这么刺耳。”
说着,这人阔步入了长乐坊。坊内的吹笛人,也早已在等他。这是一名面色略有苍白的白袍人,年纪似是不小了,但却依然风度翩翩,看上去也不像是个江湖中人,更像是一位文士。
看到那将军进来了,那人微微一笑,将笛子扔在一旁,看着那将军自顾自坐下,自己也坐在了他对面,伸手拿起酒坛,给对方斟一杯酒,轻笑道:“倒有点怀念还在稻香村的时候,一壶酒,喝了多年也没有喝完。”
那将军一笑,没有说话。
那白袍人又给自己斟了一杯酒,肃然道:“以我杯中酒,赠与远行人!”
那将军也是肃然,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转头便起身,走出了长乐坊,跨上他的战马,绝尘而去。
那白袍人却没有去送他,只是自顾自地,看着手中的酒杯。
许久,他忽然也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放下酒杯,抬起手。在他身后,忽然悄无声息地出现了一个人影。白袍人也没有回头,只是仿佛自言自语一般轻道:“长乐坊可不只有会收租子的恶人,兄弟随我出谷,活动活动筋骨,宰他一票肥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