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初抵锦西(2 / 2)

加入书签

“孔明,汝何时能北上?天下已动,时不待我”庞统在心中如此默念着。

在离开东莱之前,庞统写了几封信托人带回荆州老家,这其中既有给家人的,也有写好好友的。但唯有在给诸葛亮的信中,他提及了即将北上幽州的事。因为庞统凭诸葛亮的才智应该能从那简单的字里行间看出北地即将有大变。须知自打庞统自东莱出仕以来,已经不下三次修书劝说诸葛亮北上东莱。由于庞统很清楚高官厚禄并不能令的好友心动,所以他在信中所谈皆是东莱的政令如何通常,东莱的百姓如何安居,东莱的兵马如何强壮。同时亦提及了之前的许都之行,以及眼下各大诸侯的动向。总之庞统希望诸葛亮在看到这些后,能离开隆中的茅庐同一起运筹帷幄纵横天下。

然而令庞统失望的是,诸葛亮在回信中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北上的意思。相反他在回信中不止一次地劝说庞统要辅佐蔡吉忠于汉室。说实在的,蔡吉一直以来都对汉室敬畏有加。无论是早年借兵救驾,还是后来的上呈上计簿,再到出兵讨伐袁、吕二逆。相较大多数诸侯的所作所为,蔡吉完全当得起汉臣二字。只是庞统本人对汉室并不感冒。在他看来国家沦落至此,汉皇室需要负很大的责任。加之许都之行中当今天子刘协并没有给庞统留下深刻的明君印象。所以倘若有人能取刘氏而代之,庞统亦不会觉得有多惊讶。当然庞统同样也清楚诸葛亮有着一股子虽九死其犹未悔倔强脾气。只要是他认准的道理,就算是要逆天行事也会再所不惜。

所以庞统在犹豫再三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将幽州之行透露给诸葛亮。期望能令诸葛亮有所心动。毕竟荆州的格局实在太小,那怕真能实现荆州流传已久的“鼎足论”,其结果也不过是割据一隅而已。而从蔡吉眼下的所作所为看来,其图谋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坐拥一地。

思虑至此,庞统忽然觉得鼻子底下凉凉的,不禁下意识地吸了吸鼻子。对于常年在荆、扬二州游学的庞统来说,一望无际的大海并不会令他反胃,但渤海上凛冽的海风却会让他不由自主地挂起鼻涕。为了不让这等煞风景的模样继续下去,少年果断决定回船舱等开饭。却不曾想才一回身,身后便传来了一阵叫好声。

少年心性的庞统不由回头一瞅,待见船头甲板上十来名水手正簇拥舞棍的汉子连声喝彩。而那汉子赫然就是此番随蔡吉一同北上的降将张辽。虽说渤海上的天气寒冷异常,可张辽却依旧精赤着上身露出一身铁石拼铸般的肌肉。而他手上的那八尺长棍,或刺或挑,夹带着汗水呼呼作响,宛若一条游龙跃海而起。

“这男子也在憋足了劲想要建功立业啊。”庞统并不懂棍法、枪法,但身为门外汉的他此刻却能从张辽的一招一式中感受到对方的心境。

话说张辽与庞统几乎是同时加入蔡吉麾下的。但庞统在的一年之中先是与蔡吉一同入许都面圣,之后又经历了宛城之变。而今俨然已经融入东莱的谋士团成为了蔡吉的心腹之臣。反观张辽在东莱则始终处于搁置状态,蔡吉对其虽是礼遇有加,却并没有让其参与到东莱任何战役中来。倘若不是这次蔡吉亲自点名让张辽一同随行,没几个人会记起自家主公麾下还有这么个人物。不过张辽在东莱虽是名不见经传,可庞统却这个男人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建树。因为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某种欲望,被压制已久的欲望。

“嚯,这儿还真够热闹呢。”

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张辽的舞棍,同时也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注意。不知从何时起蔡吉已然站在了庞统的身后。年少的女使君身着一席银鼠色貂皮襜褕,外罩一件绛红羽纱面白狐鹤氅,乍一看去颇具北国风情。

“见过使君。”张辽收起军棍,上前向蔡吉行了军礼。

或许是出于武人的矜持,张辽直至今日都没称蔡吉为主公。但蔡吉本人对此却并不在意。只见她一面示意身后随行的段娥眉将一件外套给张辽披上,一面则嘘寒问暖着说道北地天寒,将军习武还需注意身子。”

面对段娥眉递上的外套张辽先是一怔,继而还是坦然接了下来,并躬身向蔡吉致谢。其实这艘船上不止张辽一人少言寡语。从张辽向蔡吉行礼之时起,庞统便注意到跟在蔡吉身后不止有独眼女旗主,还有极少在船上露面的贾诩。同往常一样,这位作为幽州之行始作俑者的老者,照例拄着拐杖隐身于角落之中,用他那双半眯着的眼睛打量着在场的众人。而当庞统的目光下意识地与贾诩交之时,年少的谋士不禁打了激灵。但他却并没有将视线挪开,反倒是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

“陆地陆地使君,锦西到也”瞭望台上水手激动的叫喊声打断了庞统与贾诩之间对视。与此同时,众人也随之循声眺望,待见海天一色间横卧着一条细长的灰褐色巨蟒,随着风帆鼓涨,巨蟒的身躯也随之逐渐变长,变粗,直至显露出那由层层针叶树林构成的青灰色背脊。

这一刻,站在甲板上的蔡吉露出了骄人的微笑,“幽州,我来也”

再次重申孕期更新方式: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日五天17:00~18:00更新。周五、周六休息(周五偶做产检)。

小凤凰:以眼杀人偶要以眼杀人

贾老爹:zzzzz~~~

小蔡:乃们两个不要偷懒,快去求票票~~~

是由】.

div>

baidu_clb_lt_id="519311";!!!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