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铁矿石谈判(1 / 2)
听完游四海的讲述,杨星觉得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那照您的意思,尽管比起进口外国廉价易冶炼的铁矿石来,大力发展立足于本国铁矿的冶炼设备是增加冶炼环节,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但是为了不受制于人,我们应该坚持下去,你就对我有这么大信心?”
游四海这次接受杨星的邀请,实际上是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那就是代表新上任负责国家工业生产的国务委员考察中星集团的实力。 而他从中星集团身上无疑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来之前他曾接受荣明友的建议,偷偷到中星集团几大星城参观了一番,并且对近几届中星世界大会上的多项产品都予以了认真关注。
说来好笑,他自认一辈子都呆在国有大钢厂里,在钢铁行业也算是有声望的人物,但经过比较之后他有些气馁的得出结论,相比国内许多国字号机械制造商来说,中星集团的眼光和实力无疑要长远得多,从每届大会上各种产品的进步上就能看出他们对制造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懈创新,而让国内钢铁厂摆脱对日本炼钢技术希望,就寄托在中星身上。
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以来,负责提供动力的煤和石油,以及提供工业生产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和塑料就成为衡量强国的主要标准。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钢铁就是工业的骨架。二战前预测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只要计算该国石油储量和钢铁产量就能判断得**不离十。即使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硅片的重要性超过钢铁。但作为大国,年产多少钢铁依旧是重要的军事和国力指标之一。
作为战略性的资源。曾饱受外国钢铁军火凌辱的新中国对它的渴望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建国后的“大炼钢铁”运动让几乎所有上年纪的人还记忆犹新,历任国家领导都追求的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的位置终于在2000年实现,外界也把它视为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
而这几年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对钢铁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国内产量上千万吨的大钢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排名前列的宝钢、首钢甚至准备挑战年产亿吨的新目标。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迟早会在中国出现,这在国际钢铁业里已是没有悬念的共识。
但是钢铁大国并不意味着钢铁强国,在航空、汽车、包装等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方面,国内一直和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现在一窝蜂上马的许多钢厂还在追求大量生产廉价低档的钢材,而不是苦练内功。去研发更先进的高质量钢材。
这一点杨星深有体会。他家里有一把瑞士军刀,是当初老爸八十年代还在华夏建设集团工作时,一次去北京开会时带回的纪念品。用了十几年,其不锈钢刀身依旧光可鉴人,吹毛断发,而纵观国内同样的不锈钢刀具,在耐用性和钢材处理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几乎没有。
从小见大。可见国内钢厂千篇一律追求钢产量的做法并没有太多提升自己在钢铁冶炼和加工上的能力,倒是游四海通过对中星的长期观察,透过各类产品的外表看到了中星集团的制造实力本质。就像世界大会上星辰制造和星威资源等企业展出了各类机械装备,也许没有数码产品那样花样繁多吸引眼球,外行人甚至看不太懂,但内行人士看了都深感震撼。
前两天游四海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曾近距离实地观看了中星洋浦和博鳌港的建设现场和海南星城内的工厂生产线,大为惊叹。正在两个港口清淤和海底作业的大型工程机械和工程船就让游四海惊喜不已,以往这些设备几乎都要依赖美德日等工业大国进口。但现在这些机械上都醒目的印着“中星集团”的标志。
星天动力那座几乎完全自动化的汽车生产线更让他感受到在数码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中星追赶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决心。所以他殷切希望中星集团拿出自己的实力。生产出针对国内贫矿铁矿石的冶炼时设备,打破日本人在钢铁冶炼上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垄断。不再完全依靠进口铁矿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