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懒汉的顿悟之谜(2 / 2)

加入书签

上个世纪初,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苛勒用“黑猩猩取香蕉”的实验拉开了对这些懒汉们灵感来源之谜的心理研究序幕。

苛勒将一串香蕉悬挂在黑猩猩取不到的木笼顶上,笼中黑猩猩在几次试图跳着摘取香蕉失败后,干脆坐在实验者事先放在木笼内的箱子上休息了。这只大猩猩悠闲地晃着两腿,还不时地给自己抓抓痒。

突然,它把屁股底下的箱子拖到了香蕉串下面的地方,站了上去,还是够不着。垂头丧气的它不得不重新下来,就在它下来的时候,它看到了笼子里的另一只箱子。于是,这只箱子被放在了刚才那只箱子的上面,黑猩猩小心地爬上箱子,取下了香蕉。

苛勒由此提出: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顿悟是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途径。后来苛勒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了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来源。

那么,这种“眼前一亮”的灵感究竟来源于哪里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跃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以传统的谜语做实验材料,用事件相关脑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等记录实验参与者的脑部活动,开展了对“灵感来源之谜”的相关研究。

事件相关脑电位是一种可以透过头颅表面记录大脑诱发电位的实验仪器,它可以通过脑电的波形清楚地反映认知过程中大脑中的电生理变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根据血氧水平和回波平面的大脑成像技术,直观、形象地观测到大脑的活动情况,并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他们的实验采用的谜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容易的谜语,例如“虽然它挡住了你的眼睛,但能使你看得更清楚的东西,是什么?”(眼镜)。另一类则是比较难的谜语,例如“能挪走巨大的木头,却搬不动一枚小小的铁钉的东西,是什么?”(河流)。

研究者先测出了人们在猜不会产生顿悟的容易谜语时的脑电波形和图像,接着测出了人们在猜测能够产生顿悟的比较难的谜语时的脑电波形和图像。然后将两者相减所得到的波形或激活区,就是脑部能产生顿悟的活动区域,也就是我们大脑中灵感产生的地方。

经过分析表明,罗教授等人发现了灵感的起源地——大脑“扣带前回”区域(靠近脑门,大脑额叶的内侧面),从而揭开“灵感”的神秘面纱。

心理学家把这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难题暂时放在一边,而后突然灵光一现的顿悟过程通俗地称为“酝酿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酝酿过程中,放松的休息使人们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打破思维僵局,在潜意识里进行重新组合,由此产生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使问题得以解决。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让我们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让自己懒惰一次,把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情。某天,当你从睡梦中醒来,抑或是刚刚脱下满是臭汗的网球袜,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就在灯火阑珊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