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回避型人格障碍:孤独,但不喜欢孤独(2 / 2)
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伴有低自我评价和过度的自我意识,他们对批评和拒绝过度敏感和恐惧,因而没有勇气与人交往,甚至很少和社会接触。但是,他们并不喜欢孤独,而是渴望感情交流。也就是说,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渴望与人交往,却无力与人交往;渴望情感,却无力发展情感——就像珍妮一样。
8.3 珍妮的故事
珍妮的母亲是个酗酒者,每次醉酒之后,都会打骂年幼的女儿——珍妮。起初,珍妮以为是自己的错,就开始努力地学习,想方设法取悦母亲。但是,不管她多么努力,都摆脱不了母亲酗酒后被打骂的过程。于是,她渐渐改变了想法,开始将被打骂的原因归结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或者是母亲的心眼太坏——她从来没有想到把问题归咎于其母亲的酗酒行为上。
珍妮近三十岁时,还是相信自己是微不足道的,认为没有人愿意接纳她,大家都会拒绝她。因此,每次与人交往之前,哪怕到超市去买点日用品,她都预期别人不喜欢她,会对她作出无礼的言行。如果事实的确如此,比如卖报小贩没有对她微笑,营业员只对她说了几句话,她就会想到“微不足道”,接着情绪就会变得非常低落。
因此,对珍妮来说,与她相遇的每个人都应该对她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显然是很难的。结果,她几乎没有朋友,当然更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
可见,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根源是童年的不良体验——父母都对他有躯体和情绪上的虐待——从而产生“我不可爱”、“我没有价值”、“只有隐藏真实的我,我才可能被他人接受”。因此,他们总是在回避:回避自己对情感的需要,回避交谈,回避思考引起他焦虑的事情,回避在他人面前维护自己,回避冲突,等等。
8.4 他们回避一切,包括情绪
具有回避型障碍的人不仅会回避社交活动,回避与人交往,而且还在认知、情感、行为上产生回避行为。
比如,当一个回避者感觉自己要出现不良情绪时,他会这么想:感觉糟糕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其他人很少感觉到恐惧或者局促不安,我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我应该总是感觉良好;而且,如果我感觉到焦虑,我就会被这种感觉吞没,到达最糟糕的地步,永远没办法恢复:我必须把我的情绪装进瓶子里,否则我就会被压倒,不能正常的生活。
回避者尽管希望控制情绪,控制环境,但是却不会作出改变。他们会这么想:“等到明天或者某一天我醒过来时,一切都会变得很好”、“我不能通过自己改善我的生活”、“事情可能会好起来,但它不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的”。也就是说,回避者不相信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会实现他们的愿望,只认为某种令人愉悦的关系或工作会毫不费力地从天上掉下来。这种想法或许可能发生,但更有可能是痴心妄想。
8.5 生活启示
拥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所以他们不敢与人交往。除非确信受欢迎,否则不愿意卷入他人事务之中。因此,如果想改变他们,途径只有一个——引导他们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建立自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