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国学大师易中田(1 / 2)

加入书签

第390章 国学大师易中田

2017-03-08 作者: 萌萌老帅哥

第390章 国学大师易中田

紫蕸经过了下午彭祖的熏陶,现在对这些菜品的由来一清二楚,她微笑着说道:“回锅肉是一种烹调猪肉的巴蜀传统菜式,属于川菜系。起源蜀地农村地区。古代时期称作油爆锅;巴蜀地区大部分家庭都能制作。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它色香味俱全,颜色养眼,是下饭菜之首选。配料各有不同,除了蒜苗(青蒜)还可以用彩椒,洋葱,韭菜,锅盔等来制作回锅肉,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当然,最正宗的回锅肉的配方,就是像现在白董事长这样,采取精选上等的带皮五花肉,加上青椒,各家不同的蒜苗,豆瓣酱,豆豉,白糖,生姜,大蒜,盐,经过两道工序而成。”

满场的观众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能听得出来,紫蕸对食物……至少是对川菜中的回锅肉有很深的研究。

紫蕸娓娓道来:“传说回锅肉起源于清代末期,由一位姓凌的翰林偶然发明。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回锅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到了明代,回锅肉基本定型。清末郫县豆瓣的创制,大大提升了回锅肉的口感和品质,使回锅肉成为川菜中的当家花旦。”

对于全大唐所有的名菜菜系,紫蕸都了如指掌,不管是它们真实的来源还是传说的故事,她都信手拈来。

全场观众,包括台上的几位嘉宾,甚至是裁判易中田先生,都沉迷在紫蕸好听的嗓音,娓娓道来的故事中。

紫蕸接着说道:“如果说目前还不能断定宋朝爆肉与回锅肉是否相同;那么,明代的油爆猪则清晰地呈现出回锅肉的基本特征。明人宋翊《竹屿房杂部》这样记载:‘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裁判席上,易中田点了点头,他是一个老派文人,对紫蕸能够随意的背出明人宋翊《竹屿房杂部》中的内容,感觉甚是欣慰……宋翊算不得什么名人,即便在大唐的学术界,如果不是研究明代文化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能够说出他的名字。可是,紫蕸不单说出了他的名字和朝代,更是能够清楚的背诵他的着作中的一段话。

这在一向严苛的易中田看来,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易中田轻轻的敲击着桌面,口里喃喃的低声笑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紫蕸接着说道:“做回锅肉,有几个讲究……第一,选肉要精:要当天宰杀的鲜猪肉,肥四后腿二刀,瘦六宽三指,太肥则腻,太瘦则焦,太宽太窄都难成型。”

紫蕸看了看桌上正在被白董放入锅内煮开的猪肉,笑着点了点头:“没错,我们的白董很会选料,现在锅里正在烹煮的肉,就是肥四后腿二刀,也正好是瘦六宽三指。”

“从这一点来看,咱们的白董,对于选料这关,是相当的有讲究。”紫蕸的脸上露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这让台下的观众们,和电视机面前的观众们中,绝大多数的男性都看花了眼……这一刻,所有男性公民的心中都只有一个词儿:好美!

紫蕸接着说道:“第二个讲究,是煮肉要调味:清水煮肉,难出肉香,因此,水滚开以后,要先放入用刀拍开的生姜、大葱节、大蒜、花椒吊汤,等汤气香浓,再放入洗净的猪肉,六成熟就捞起备用,不能煮得太软。”

紫蕸信步走到了白董的身边,看了看锅里的锅底,点了点头,笑道:“白董所选用的底料,正是被拍开的生姜、大葱节、大蒜、花椒……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猪肉已经煮到了六分熟,恐怕白董立马就要把猪肉捞起来了。”

话音刚落,白董快速的从桌上拿起一个捞勺,出手如电的把猪肉捞了起来……也别说,白董这样快六十岁的老男人,居然还能有这样的身手,不禁让观众们鼓起掌来。

紫蕸点了点头,道:“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到切肉这个环节……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断,热的时候又烫手,下刀难以均匀,懂行的厨师,把捞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内热时下刀,如果有冰箱,可以把刚煮好的肉放到急冻室里两三分钟,这就更好切了。当然,这切得是越薄越好,肉片越薄,待会入锅的时候就越容易外焦里嫩,味道格外的好。”

这个时候,白董实际上是没有听紫蕸在说些什么的。

作为一个厨艺的超级爱好者,做菜,对他来说,就像是在制作一副艺术品……在这样的时刻,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即便紫蕸离他只有半步之遥,可是,这一刻,他的眼中只有案板上的五花肉!

白董果然是把肉随手放进了旁边备好的冷水中浸了浸,他的厨艺的确已经能和米其林三星级酒店的特级厨师相比。

他的手法相当专业,动作娴熟,观众们又叫起好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