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中之谜(六)(1 / 2)

加入书签

谜中之谜(六)

2018-12-29 作者: 王小

谜中之谜(六)

她的肚子一度成了朝野内外的最大谈资。

也难怪朝臣坐立不安啊,李恒这天子居然放下他那张冷脸,在上朝时傻笑了三天,害得群臣纷纷然然,睡不能寐,四下打听,就是打听不出任何一点可用的信息来。

左相沈浔守口如瓶,面对着以各种借口来询问的人,都是一律以“圣意难测”来回答,弄得群臣更是摸不着头脑。

有人打听沈浔的宝贝女儿,沈府人一下就黑了脸:“小姐一直远在淮南,听说最近得了重病,别说进宫伴驾,就是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个未知数。”

得,又塞死了一种可能。

皇上连沼国反了居然还笑容满面!此事确实怪得很!

“不是送来一公主吗?朕也不能纳她了,赏给景美吧。”

小景王爷李景美早有正室,娶得就是西蜀藩镇周仲通大将军的次女。大概因为是她的唯一亲表哥,老景王爷的嫡子李景美大得李恒的欢心,没多久就让此人袭爵,接了景王爷的位。此人据说小时了了,与白俊峰、马腾、李玄等人都是同窗,只是成人了,满心思都在女人身上,后院颇丰,也一直不得安宁,去年就莫名其妙死了一贵妾,对方家庭不罢休,刑部的令狐典也不是好惹的,马上上门带人。

老景王爷进宫,对着李恒眼泪汪汪了半天,李恒叹息:“想法让对方撤诉状吧,说起来他只小朕一个多月,也该干些正事了。”

令狐典此人的性子活像他爹令狐简,谁的面子也不卖,连李恒也不敢开口。还是对方主动改口自家女儿是跟小周妃有了矛盾,想不开自尽的,令狐典才悻悻的放了人。

李恒后在神策军给李景美安排了具体职位去做,令人住在了大营里,又让林昇远管制住李景美,不见他手令就不放人,算是事事都考虑到了。

“苦心志,劳筋骨,好改改性子,朕的兄弟中,亲近些的只有他了。”

老景王爷是感动得一把眼泪就“哗哗”倒出来,到处夸这皇上侄儿。永和帝的这几个兄弟中,唯一活着的就是这不经事的景王爷,也因老实不经事,所以平安活到了现在。

众臣子怎么会不知这些事?心中发笑,面上不显,都齐赞“陛下英明,宅心仁厚,沼国当感恩德才是”等等云云不提,但一下朝就不禁相视而笑。西蜀现接壤西夷、沼国,胡羌,位置重要,连带本就彪悍的小周妃更神气起来。现在西蜀又和沼国开战,这千娇百媚的沼国公主恐怕难逃小周妃磋磨了。

谁知大出众人的意料,就在大家等待着“上京第一悍妻”小周妃再次推倒葡萄架时,传出了小周妃带着新进府的沼国公主木灵秀一起携手听戏的事,惊倒了上京所有被正妻压制的男人们。

御史台坐不住,就上书李恒,要为“千秋万世”着想,照例开始三年一轮的选秀,言辞之间,对她“占据”乾坤宫,大为不满。

小周妃都拿下了,该轮到独霸后宫的她了。

主持御史台的白俊峰御史大夫见三位谏议大夫一一上阵,也开口道:“皇贵妃一事,是太上圣皇专门下的谕旨,不算是违例。但选秀一事,还望陛下采纳。”

李恒头也不抬,便回了回去:“国库空虚,朕不忍穷天下而私已欲。你等言辞之间,对皇贵妃颇为不敬,可知皇贵妃一向贤良,恪守宫规?皇贵妃自感不安,身怀有孕,还坚持移宫,是朕一再挽留而已。如再放厥词,惊着皇贵妃,严惩不贷!”

“朕深感安西府恩德,惜老安西王已逝,无以回报。当年曾答应老安西王霍真,朕与皇贵妃第二子,入嗣霍家。卿等还是坐等皇贵妃再传佳音吧。”

这些“圣语”信息量太大,砸得一帮朝臣傻了眼,回过神来,齐声称贺。

她听银缕的一番话后哭笑不得:敢情她悍妒已出了名!真想让没心没肺的锦兰过来听听!

只是她肚子实在重要,还没生下“皇长子”,已安排下“安西王”。这帮朝臣都是再刁诈不过的,自然听出些话外之音来了,谁也不敢再为难她罢了。

不知霍袭古听到这番话是什么滋味,不过霍袭古根本不是李恒的对手。她心中有数:李恒当年与她定亲,有无数人在场,霍真的一通话都是明证。李恒带走安西军精锐,霍真也始终没翻脸。李恒还两次相助安西府御敌,无论怎么看,都是“父子情深”,不分彼此。

“你倒是消息灵通。”

“奴婢只要问一下程公公就全知了。皇上说了,只要娘娘想知道的,就不要瞒一字了。”

她低下头抚摸着肚子,心中的感动荡漾开来。

宫中还有几个嫔妃:仆固贵妃和昭容高青云安然无恙。宁书兰她连个正式照面都没见着,已被送进冷宫;苏妃一夜受冷,据说缠绵病榻。可怜京城第一美人——昭仪白雪菲受白家牵连,竟疯了,被封宫禁闭。

宁书兰倒罢了,可小小的苏语琴竟能一进宫就大红大紫,封为贵妃之下的贵淑德贤中的贤妃,不由让人吃惊。现在,她手握后宫大权,自由出入乾坤宫,对宫事知之甚详,知道此人是景王的沈侧妃的养女,说起来,还算是李恒的“堂妹”!

“是沈浔的人。”李恒对她一语带过。

苏姓跟霍姓在宫中的待遇真是水火两重天,连她都忌惮。

“是不是永惠帝的小苏妃娘家之女?”

“你没见过她?”李恒奇怪,“你不是将朕的嫔妃都偷摸过了?哦,对了,你一听到苏妃吊嗓子,就跑了。”

她面红耳赤,结结巴巴的骂:“岂有此理!你派谁盯着我的?居然连这些都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