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四)(1 / 2)
第十九章(四)
2015-08-29 作者: 陶纯
第十九章(四)
1964年6月6日,在青海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次全尺寸模拟爆轰试验,也称1:1试验,除了没用铀-235外,其他部件和后来爆炸的原子弹完全相同。这是全部爆轰试验的最后一炮。接下来,各路人马将移师罗布泊,进行真正的原子弹爆炸试验。
此时的中国,正一步一步走进核时代的大门,走向一个辉煌的历史瞬间,走向一个让天下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的时刻。
86.只能成功,不能失败1964年初夏,风调雨顺。
原子弹的研制队伍齐聚罗布泊,导弹研制队伍也几乎全部拉到了额济纳旗的导弹试验基地。
四周都是戈壁滩,只有骆驼刺发出一点点绿色。不远处是山峦。太阳高挂,天气炎热。6月下旬,重新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钱学森、任新民、梁守盘、李福泽,以及基地政委栗在山等人注视下,在起重机的起吊下,缓缓地竖了起来……
众人都是汗流浃背的样子。李福泽仰脸打量着,说:“这个导弹我搭眼一看,就知道这回有门儿!”
有人告诉李福泽等基地的同志,为了它,研究院的专家先后做过17次大型地面试验,105次发动机试车,任新民老总的手,都受伤了。任新民晃晃有疤痕的右手,说:“只要它能成功,我的手就是掉下来,也心甘情愿。”
钱学森对李福泽等人说:“你们放心打。我们准备得很充分,这回我心里很踏实!”
李福泽感慨地道:“这都两年多了,我们难熬呀,天天掰着指头算,就盼着你们早点把这个宝贝运来。这不,你们一来,戈壁滩上就热闹了!”
在北京,聂荣臻特意把张爱萍叫到办公室谈了一次。这段时间,年富力强的张爱萍既要管原子弹,也要管导弹,也够他忙乎的。他整天在二机部、导弹研究院之间两头跑,还要时不时去找周恩来汇报,常常深夜才能到家,天不亮又走了。
东风二号发射在即,聂荣臻向军委提议,张爱萍再次前去坐镇指挥。他对张爱萍说:“爱萍呀,前年导弹发射失败,你在现场,那个场面你见了,感触比我深。失败,给很多人心里留下了阴影。有句老话,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次发射,就是要彻底打掉人们脑子里的失败情结。换句话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张爱萍表示,我们有那么好的科学家,我相信这次会成功的。
一切都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射阵地,各种车辆穿梭,已经担任了特燃站加注分队长的方平,在指挥加注分队的官兵,给导弹加注液氧、酒精。突然,一辆加注车的警报器响了,刺耳的警报声在戈壁滩上回荡,场面一阵忙乱。
事后查明,加注液氧、酒精时,因为天气太热,温度太高,燃料膨胀、气化得厉害,导弹燃料贮箱内加不进所需要的燃料,并且溢出了一些。情况报到指挥部,张爱萍、钱学森、任新民等人都愣在了那里。
这是从来没遇到的情况,也是想象不到的结果。人们连忙跑到发射阵地查看,任新民粗粗计算了一下,发现由于温度急剧升高,推进剂密度变小,射程肯定受影响,如果不能到达1200公里外的落区,那么,在落区的测量设备就用不上,数据自然拿不到。
如果这样,这次试射,即便是导弹飞行过程完全正常,也不能说是发射成功。
钱学森提出,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宁可推迟发射。
李福泽说:“那就想办法往弹体里多加一点推进剂嘛!让发动机空中多工作一会儿。”
任新民告诉他,导弹燃料箱容量有限,已经加不进了。有人骂道,都怪这鬼天气,冬天冻死人,夏天热死人。李福泽道:“现在夏天刚刚开始,总不能推迟到秋后发射吧?”
众人无语。张爱萍坚决地摇摇头:“决不能无限期推后。”
针对突然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指挥部领导和主要的科学家加紧研究,李福泽认为,戈壁滩的夏天,尤其是白天,温差变化不大,指望选一个阴凉天发射,恐怕也是于事无补。钱学森认为,不能打天气的主意,只能在导弹身上想办法。将来打仗,是不可能选择天气的。有人提出,主动把射程缩短一点。钱学森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改变射程。我们来的时候,专门给聂帅汇报过,这枚新的东风二号导弹,规定射程就是1200公里。怎么突然又变成1100了,或者1000了?这恐怕不行!再说,落区的测量设备,都已经定位,不可能再搬家。
张爱萍、任新民也不同意改变射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