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 / 2)
第十二章
2015-08-29 作者: 陶纯
第十二章
46.不知应该诅咒它,还是应该感谢它尽管饿肚子,邓稼先和他的理论部却一刻也不能停下来.那个数据如果不能确定下来,如果是个误差很大的数据,那么,照此设计的原子弹,很可能就炸不响,而且也许还会有巨大的危险。
在彭桓武的指导下,大家集思广益,经过反复验证和讨论,又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物理因素,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形成了第五、六、七次运算,结果出来,和前三次的结果一样!
到底是计算走入了歧途,还是苏联专家给出的那个数据有问题?人们一时拿不准。彭桓武、邓稼先等人进一步怀疑原数据的准确性。清晰的物理图像,多次重复得出的数据,都说明自己的计算不容置疑,但是,却缺乏理论上的论证,没有足够的论据来否定苏联专家的数据。大伙把机器停下来,进行讨论,这时搞方程的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邓稼先又带领年轻人进行了第八、第九次计算,结果,还是和前几次一样!
这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有名的“九次运算”。九次运算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光数据纸就有几大麻袋。
彭桓武阅看着一摞摞的手稿,觉得年轻人的计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问题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论证,才能使人信服。
这个论证在哪里?
恰在这时,32岁的周光召从苏联回来了,他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协助邓稼先工作。那几大麻袋数据纸又轮到周光召来翻阅了。那时,周光召患了哮喘,整天咳嗽,没有特效药,伙食没有营养,他人瘦得厉害,但就是在那种情况下,他日夜工作,绞尽脑汁,不时和他的导师彭桓武进行交流。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可以证明苏联专家说出的数据,是错误的。
这就是“最大功原理”。
在一次研讨会上,周光召抛出了他的想法:“苏联的数据和我们的计算,建立在相同的条件下,即炸药的数量是一样的,可是苏联的数据却大了一倍,这太离谱了,根据最大功原理,我做了一个大致的粗估计算,既使这些炸药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也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说的那个数据。”
人们的目光一下子被他吸引了,顿觉豁然开朗!都觉得用最大功原理,能够证明苏联数据的错误。彭桓武认为,这个路子是对的,但仍然属于“粗估”,还需要数学家进行补充计算。
数学家周毓麟站了出来。他编出了总体程序,又带领几个人,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利用刚研制出来不久、计算能力每秒1000次的电子计算机,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果都与邓稼先他们的结果很接受,误差在百分之五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某个时刻的打印纸带上,出现了苏联专家列出的那个数据。大伙一起分析,判定那个数据只是冲击波振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波峰值,其实是一个应该被忽略掉的数据!
现在已经没法核实,到底是苏联专家无意中说错了,还是他们故意布下的谜阵?为了这个数据,彭桓武、邓稼先以及他们手下的年轻人,脱了几层皮。周光召、周毓麟有力地证明那个数据是错误的,人们信服之后,第一个反应是惊喜,第二个反应是诅咒它。后来,无论是钱三强、彭桓武,还是邓稼先等,都认为,还是应该感谢它,因为它使我们仔细地做了各种分析,搞清了每种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深化和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假设,一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由于有了九次运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十分扎实的。
不久,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带领的爆轰试验队,通过实际试验,再次证明邓稼先他们的计算是正确的。至次,原子弹的理论攻关,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
47.哪儿我都不去,就在这里等大饥荒像潮水一样,肆意蔓延,许多地方到了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地步。后来人们总结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在当时,基本上都把原因归结到了苏修撤销援助,逼还贷款,事实上主要是“大跃进”浮夸风造成的灾难,是人祸,是中央政策上的重大失误造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