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非止农桑缺人手(2 / 2)

加入书签

如果不能在荆扬集团内竖立自己的绝对威望,有一大批忠心的世家大族支持辅佐,那么离败亡之日也就不远了。刘琮深知,压制也好,扶持也罢,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联合和斗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高屋建瓴的分析和把握形势,善于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联合与斗争的正确策略,才能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立于不败之地。

“将军为何不在扬州设州学?”宋忠有些疑惑的对刘琮问道。这几年来荆州州学很是兴盛,学者云集,弟子逾千,对于荆州学派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毕竟集中力量好办事,若非一大批学者都集中在荆州官学之中,也不会形成现在这样的局面。所以宋忠才会有此疑问,在他看来,扬州也当设立州学为好。

不得不说,宋忠精于学问但政治敏感性还是有些欠缺。设立州学的话,是放在吴县呢,还是放在余杭、山阴?然而无论是设立在何处,必将成为江东世家大族子弟的聚集之所,以这些世家的底蕴和能力,州学设立之后还能起到刘琮所希望的作用吗?

当然这些话刘琮是不会宣之于口的,他沉吟片刻,以扬州地广人稀的理由,说明自己为何不在扬州设立州学。这个理由也算说得过去,宋忠等人便不再多说什么。

不觉时已近午,自有管家遣人送上早已备好的酒菜,刘琮举杯起身,先沥酒于地以祭阵亡于江东之战的将士,众人肃然注目,待礼毕之后才各持酒爵行酒。

“目前江东因战乱之故,除了粮草不足之外,钱币之制亦完全崩坏,各郡县物价高低不同,颇为混乱,使得民生凋敝,物少流通。长此以往非但会使得士民受苦,官府也会饱受其害。所以吾已决意铸造新钱百万,亦平抑物价,用于荆、扬二州。”刘琮吃了几片薄如蝉翼的鱼肉,对堂上诸人说道:“吴会得地利之厚,铜锡铁矿极为丰富,只是如今江东地方人口稀少,一时难以开采。故此,吾欲移流民往江东,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铸造新钱之事众人多数已知晓,并且都是非常赞成的,但说起迁流民往江东之事,杜袭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将军!如今春耕在即,各地农田尚需大量人手,若往扬州移民,则恐伤荆州农事。还请将军三思!”

“非止农桑欠缺人手,其余诸事也所需甚多。何况如今自关中等地而来的流民日渐稀少,将军不可不察。”徐庶管着军队的一大摊事,后勤压力非常大,本来就觉得人手不足,自然也不同意。

如今这个年代开采矿山手段落后,人背肩扛,所用的人手是非常多的,再加上冶炼需要砍伐大量木材,哪一项少的了人?然而杜袭和徐庶所说的也是实情,见相关人等也都出言附和,刘琮不禁皱眉沉思起来。

贾诩见状,捋着稀疏胡须说道:“将军何必舍近而求远?如今山越等族已归附将军,除此之外,尚有百越之民,居于山林之中,何不取之用以开矿?”

刘琮听了心中一动,抬眼看向贾诩说道:“采矿冶炼多有危险,只怕山越等族亦不自愿,若强行征其采矿,恐生祸乱。”

“不然!山越、百越等多属吴越遗民,将军莫非忘记干将、莫邪乎?”贾诩眨着小眼睛,对刘琮说道。山越虽也耕种,但因所居住之地多为山林,耕地极少,而且方式很落后,收成非常有限。百越更不必说,几乎完全以渔猎为生。但是他们采矿冶炼乃至铸造兵器的水平并不低,这也是山越、百越等族常常能够与统治者相抗衡的主要原因。

“先生倒是提醒我了。”刘琮点头说道:“不过也不能都指望山越等族,毕竟他们人口也不多。吾以为,凡作奸犯科,或各郡县所捕之盗贼,身强力壮者皆可送往矿山,罚以劳役。”若非现在亟需大量劳动人口,刘琮也不会动这个念头,不过他这个提议倒是获得了堂上诸位的支持。宴席之上其实并不适合谈论这等事情,然而刘琮现在总有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众人对此虽不怎么理解,但已经开始逐渐习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