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非止农桑缺人手(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四十二章 非止农桑缺人手

2018-04-15 作者: 林半峰

第一百四十二章 非止农桑缺人手

“自先父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以来,五载之间,道化大行。耆德故老,负书荷器,自远而至者,而今已千者有余!荆州所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官学之设功不可没!”刘琮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望向綦毋闿、宋忠等人,沉声说道:“今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以至凶暴横行四方,逆贼嚣张于朝。有感于此,吾欲在江东设立官学,以揽风俗教化。前者吾请先生择选博学之士,往江东任学官,不知此事进行的如何了?”

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没想到刘琮如此重视此事,旁人也多以为刘琮接下来会谈及政务军务等事。当初因刘琮接掌荆州之事,綦毋闿认为刘琮非嫡长而有违道统,为此还曾辞官表示抗议,后来刘琮领兵讨伐江东,他才在刘琦的劝说之下又回到官学。再加上新政推行以来,传授儒学的官学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反倒是那些杂学技艺之学,无论是在钱粮还是屋舍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所以刘琮这番话才会让大伙都有些意外。

宋忠是负责主持此事的,而且他对于此事很是支持,闻言挺直腰背,对刘琮说道:“忠已遴选博士五人,可任教授者二十八人,至于可为教师者,目前大约有百余人,具体人数还需再行统计。”

他与綦毋闿都是影响力很大的大儒,两人曾合撰《五经章句》,称为《后定》,宋忠本人还在为《易》作注,目前已经有《周易注》两卷。汉代经学的传统是死守章句之学,作烦琐的考证。因而一直遭到后人的诟病,虽然也曾有人在尝试简化,但只是个别学者对某一经而作,至刘表才开始集合众多学者之力,对《易》、《尚书》、《诗》、《礼》、《春秋》五经一起进行删繁就简的工作,为学校提供一套简明实用的教本,使生徒能够在短时间内通晓经义。

这便是《五经章句》的实际作用了,实事求是的说,綦毋闿、宋忠等学者对于荆州的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以前刘琮之所以没有特别向官学进行政策方面的优待和支持,是因为当初刘表已经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也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加上军事形势一直颇为紧张,专精技艺者一方面人数少,另一方面社会地位低下,难以吸引人才,所以才会显得刘琮特别重视医护、军械制造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学校。

如今既然要在江东开设官学,自然要借鉴荆州已有的成熟经验,用荆州培养出的人才做为江东官学中的主干力量,所起的教化之功,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荆州学风之盛,早已经吸引了很多外地学者,比如杜夔精通音律,丝竹八音,当初曾在朝廷中担任过雅乐郎,避难来到荆州,刘表命他和孟曜整理雅乐。还有邯郸淳,其人博学有文才,尤其精通文字学;梁鹄,著名书法家,曾担任过选部尚书。这些人到了荆州之后都受到刘表的礼遇,被聘请到荆州官学讲学。

这些人的到来,也使得荆州官学的学科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六经,同时还有天文历法、刑法、兵法等等。

学者除了自己治学之外,恐怕最大的心愿,便是将自己的学说尽数传授给更多的弟子,一方面使得学说有继承发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扩大学说的影响力。所以无论綦毋闿还是宋忠,对于刘琮在江东开设官学都是抱着积极支持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个扩大影响的好机会。

当然热心此事的还不止他们二人,司马徽、颍容等人,也对在江东设立官学教育弟子很是上心。只是荆州官学这边也需要人,暂时还未能离开荆州前往江东,不过他们的弟子已经有不少人可以担任教习、教师等职,所以宋忠所言的人数之中,还有不少他们的弟子。

刘琮听了颔首道:“江东与荆州不同,设郡、县二级官学,所需教授教习众多,先生能在这么短时间遴选出众多学士,可见荆州人才之充足。此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还望诸位先生同心协力,共襄盛举!”

对于刘琮所说的影响深远在哪儿,意义重大在何处,堂上诸位因身份能力不同,都有各自的理解。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刘琮这话已经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

或许现在还没有人会想到,刘琮这样做是为了制造一批新的世家大族,即便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见效之慢,时间跨度之长,也足以令人为之瞠目结舌了。然而在刘琮看来,荆州集团或者说荆扬集团的基本利益,是左右本集团政策、战略的关键所在。当然目前来看自己还能够集中权利,但随着荆扬集团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可以想象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会从内部产生相当的阻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