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北洋海军1(1 / 2)

加入书签

历史上的北洋海军1

2018-04-15 作者: 独孤啸傲

历史上的北洋海军1

发展历史

北洋水师,中国晚清时期建立的新式海军。同治六年(1867)创议,十三年(1874)筹划。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建设。中国海军分为南北两个大方向建设,按地域分为四个舰队: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主要基地在威海卫,旅顺,大沽口;南洋舰队负责江苏、浙江沿海,主要基地在上海,南京;福建水师负责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福建水师又称船政水师,马江海战后式微,但依然存在),主要基地在福建马尾;广东水师负责南海海域。由于北洋舰队是负责守卫京师,故清廷特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光绪元年(1875年),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李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次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堪称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支“导致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当时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火力皆落后于日本海军。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主力覆没。后逐渐购置舰船,略有恢复。宣统元年(1909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

2军旗

清朝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最初的海军军旗设计来自于阿斯本-李泰国舰队时期由李泰国所设计的三角黄底青龙旗,后被北洋海军沿用,1880年代改为正方形。待《北洋海军章程》颁布后,遂正式成为最早的具有近代化意义的中国海军军旗。后来的大清帝国国旗也是沿用此图案。

黄底青龙旗为羽纱质地,底呈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头号横长1丈5尺6寸,宽1丈6寸5分;二号横长1丈3尺9寸,宽9尺5寸;三号横长1丈1尺5寸,宽7尺6寸;四号横长9尺6寸,宽6尺三寸。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3军歌

歌词为:“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四句二十八字,就是晚清时期的北洋海军将士们传唱的军歌。它见证了当时北洋海军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从这首歌中还能发现,北洋海军建军时的气魄和精神,是一段具有价值的历史细节。

自甲午战争战败后,这首军歌就湮没于中国的历史之中。直到2012年,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在英国的外交档案馆资料中发现了北洋军歌,才把这首歌重新带回国内。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曲调和1906年清政府成立陆军部时颁布的陆军军歌《颂龙旗》曲调相同,但具体原因尚在考证之中。最终陆军军歌《颂龙旗》也和海军军旗黄底青龙旗成为国旗的典故一样,成为清朝的代国歌。

4官制等级

领导官职

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相当于中将),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少将),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准将),参将四员(上校),游击九员(中校),都司二十七员(少校),守备六十员(上尉),千总六十五员(中尉),把总九十九员(少尉),经制外委四十三员。

管制等级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军衔等级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主力舰艇编成

铁甲舰:定远、镇远(定远级)

装甲防护巡洋舰:经远、来远(经远级)

穹甲防护巡洋舰:致远、靖远(致远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