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学作品(2)(2 / 2)

加入书签

解析:(1)wéi

(2)zài

(3)jiù

(4)chù

2.1.91

“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解析: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

2.1.92

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解析: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2.1.93

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解析: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2.1.94

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

解析: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

2.1.95

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解析: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

2.1.96

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

解析: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2.1.97

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解析: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2008·河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2.1.98

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答:

解析: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2.1.99

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答:

解析: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2.1.100

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2.1.101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答:

解析:“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2.1.102

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解析:示例一: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示例二: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2008·河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2.1.103

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解析: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2.1.104

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2.1.105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解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2.1.106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解析:

(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

(2)①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

②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

2.1.107

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1)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摘录内容(2)批注(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解析:

(1)示例一:“的确”、“必须”,语气坚定,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

示例二:语言朴实,精神伟大。

(2)示例一:“我的”、“和我不一样的”,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示例二: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

(2008·武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有改动)

2.1.108

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答:

解析:

①丝瓜秧生长迅速,细秧能养育出浓绿的瓜叶,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②丝瓜能控制瓜的生长,似乎有思想。

2.1.109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

解析:这两个动词描绘了丝瓜主动调整生存状态的动作,表现出丝瓜具有主动性,似乎有思想的特点。

2.1.110

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答:

解析:在作者心中,丝瓜好像是一位智者,因为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生存环境。

2.1.111

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答:

解析:把植物当作一个生命去看待,细心观察,用心体味和思考,并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2008·徐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丁立梅

①回乡下,我跟母亲一起到田地里,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做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站在教室外看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灿烂得像盛开的野菊花,有大把阳光藏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的努力可以改变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比赛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到省里,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安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每棵草都有自己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草,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选自《精美散文》有改动)完成题目

2.1.112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答:

解析: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1.113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答:

解析: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

2.1.114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答:

解析:(1)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

(2)他回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3)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4)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2.1.115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答:

解析:形象:“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勇于反思的教师。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脉络,把人物和事件有机结合,使文章条理清楚的作用,同时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2.1.116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不得出现真实姓名,60字左右)。

答:

解析: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栀子花飘香的时候①夜,静,他坐在妻子的病榻旁,颤颤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妻子清瘦的脸。妻在流泪。她患了肝癌,已是晚期。

②他的心,被什么撕扯着,吞噬着。他是瞎子。几年前,在南疆严惩敌寇的战斗中,弹片飞刺了眼球……两年以后,这个温柔善良的纺织姑娘,将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他:“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翌年,就跟他生了一个胖乎乎的儿子。他整日乐得笑:“我满眼都是光明和希望,谢谢你!”可如今,她……他的泪落在妻的脸上,似钉子,一颗一颗往她心里钉。她支起身子,强笑着说:“别难过,我唱支歌给你听。”她忍着肝痛,用弱弱的声音,唱起那支他最爱听的歌:“……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③他将她紧紧搂在怀里,泪脸相贴。突然,她伸出纤纤弱手,抚着丈夫深陷的眼睛,说:“求你一件事。”

“你说。”

“我死后,要把眼睛留给你保管。”

“?”他茫然。

“前些天我问过医生,眼球可以移植。我写了遗嘱,爸爸妈妈都支持我。”

“不,不不!”他顿足号啕大哭后,将妻子又一次紧紧搂在怀里……④……栀子花飘香的时候,他从一个失去色彩的世界回来了。走进家门,兀自走向房间。房里静静的。五斗柜上安放着妻的骨灰盒。骨灰盒旁是披着黑纱的妻的一张彩照。他唤着她的名字,缓缓走近,用妻给他的那双眼睛,雕塑般地凝视着结婚六年却一直没能看到的爱妻的照片。妻是那么年轻俊美!生动的脸上,漾着甜甜的酒窝,冲他微笑。他鼻子一酸,眼前一片模糊。

特别提示这是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悲怆中见真情,把青春献给一个让她感动的英雄(瞎子),临终时又把自己的眼睛“留给你保管”,把“光明和希望”再次给了他。四道题目中,除第一道题考查基础知识外,其余三道题则放在思想内容的把握上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1.117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人物是,叙述顺序是。

解析:妻子(或:纺织姑娘)顺叙、插叙(或:顺叙中插叙)

2.1.118本文第①部分写的是“妻子患了绝症”,第②部分写的是“他悲痛万分,妻子用歌声安慰他”。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③部分和第④部分的内容。

解析:第③部分:妻子在弥留之际(或:病危时)要把眼睛留给(或:送给、献给)他(或:丈夫)。第④部分:妻子去世后,丈夫重见光明,看到了未见过面的妻子的遗像。

2.1.119对画横线的一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纺织姑娘很同情“他”的不幸,想用自己的眼睛帮助“他”生活。

B.纺织姑娘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为祖国失去眼睛的“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给“他”带来光明和幸福。

C.纺织姑娘被“他”为国家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要把自己的眼睛移植给“他”。

D.夫妻不分彼此,妻子的东西也同样属于丈夫。

解析:答案是B。这道题用排除法回答。C、D首先可以排除,因为说这句话时,她还没有患癌症。A、B句相比较,A句中的“同情”二字不能表现妻子高尚而伟大的人格,所以选B。

2.1.120文中“我死后,要把眼睛留给你保管”的真正意思是:

解析:答案是:我死后,要把眼睛献给(或:送给)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望柳庄王宗仁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

【甲】

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厮打,便顺势走向路边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1)。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

【乙】

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

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浇醒了死去的柳材。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2)。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

【丁】

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随着将军的骨灰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释】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1.121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将军带领大家护树;将军与树同在。

解析:将军带领大家种树将军带领大家葬树2.1.122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

解析:将军希望种下的杨柳能够绿树成荫,更希望人们能在格尔木真正安家立业。

2.1.1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答案是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